皮炎包括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表现多样,病因与接触物质、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皮疹种类多,病因涉及感染、过敏等。皮炎通过接触史、皮疹表现等诊断,需与相关疾病鉴别;皮疹依不同类型通过相应表现诊断。治疗上皮炎根据类型避免接触致敏物、止痒等,皮疹依病因对症治疗,治疗中均需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
皮疹:是皮肤病损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皮肤表面出现的各种疹状变化。皮疹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如麻疹患者会出现红色斑丘疹,从耳后、颈部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风疹的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分布较均匀;湿疹的皮疹可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针尖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常融合成片,边界不清,瘙痒明显。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均可出现皮疹,病因包括感染(病毒、细菌等)、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生活中感染病原体、接触过敏原等都可能引发皮疹。
病因差异
皮炎:接触性皮炎主要是皮肤或黏膜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常见的接触物如化妆品、某些化学物质、植物等,不同个体对接触物的反应性不同,有过敏体质者更易发病;神经性皮炎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神经精神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局部刺激(如衣领摩擦、搔抓等)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性别差异不显著,但精神因素对其影响较大,生活中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更易患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可能与皮脂腺分泌亢进、马拉色菌感染、遗传因素、神经调节等有关,多见于青壮年,男性略多于女性,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面部、胸背部等,饮食辛辣、油腻,作息不规律等生活方式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皮疹:感染性皮疹中,病毒感染如麻疹病毒引起麻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水痘、带状疱疹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脓疱疮,表现为皮肤出现脓疱,易破溃结痂。过敏性皮疹常见于食物过敏(如鱼虾、牛奶等)、药物过敏(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过敏体质者在接触过敏原后易发生,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因过敏出现皮疹,饮食不当、用药不当等生活方式可成为诱因。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皮疹如红斑狼疮的皮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出现面部蝶形红斑等,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或自身免疫功能异常者易发病,年龄、性别分布因具体疾病而异,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育龄女性。
诊断与鉴别
皮炎:接触性皮炎通过详细询问接触史,结合接触部位的典型皮疹表现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斑贴试验明确致敏原;神经性皮炎根据典型的皮肤苔藓样变、好发部位、慢性病程等特点诊断,需与慢性湿疹等疾病鉴别,慢性湿疹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来,皮疹多形性,边界不清,渗出倾向较神经性皮炎明显;脂溢性皮炎依据好发部位、油腻性鳞屑或痂皮、轻度瘙痒等表现诊断,需与玫瑰痤疮等鉴别,玫瑰痤疮好发于面中部,以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为主,与脂溢性皮炎在好发部位和部分皮疹表现上有相似之处,但玫瑰痤疮的红斑更明显,且有特殊的丘疹脓疱分布特点。诊断时需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生活史等因素,不同年龄段、性别的皮炎在表现和诊断上可能有一定差异。
皮疹:麻疹的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表现(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口腔麻疹黏膜斑、全身斑丘疹等);风疹根据发热、全身症状轻、皮肤红色斑丘疹、耳后及枕后淋巴结肿大等表现诊断;湿疹的诊断需综合病史、皮疹形态、分布特点等,与接触性皮炎等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明确接触史,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而湿疹多对称分布,皮疹多形性。诊断皮疹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儿童的皮疹特点可能与成人不同,如儿童湿疹的表现可能更偏向于渗出、糜烂等;性别因素对某些皮疹的诊断也有一定提示,如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皮疹表现有其特点。
治疗原则
皮炎:接触性皮炎首先要避免再次接触致敏物,轻度者可外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如地奈德乳膏等,有渗出时可用硼酸溶液湿敷;神经性皮炎治疗以止痒、避免搔抓为主,可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如卤米松乳膏等,也可采用局部封闭治疗等方法,精神因素明显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脂溢性皮炎一般外用酮康唑洗剂洗头,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等,饮食上要清淡,避免辛辣油腻,规律作息。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治疗药物的选择上需考虑其特殊性,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要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
皮疹:感染性皮疹中,病毒感染引起的皮疹如无并发症多为自限性,主要是对症治疗,如麻疹患者需注意休息、隔离,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脓疱疮需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等,严重时可口服抗生素。过敏性皮疹需远离过敏原,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病情严重者可短期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皮疹需根据具体疾病进行系统治疗,如红斑狼疮需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年龄、性别因素对药物代谢、不良反应等的影响,儿童、老年人用药要更加谨慎,需调整药物剂量和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