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心脏支架后出现低血压的原因包括血管内皮损伤与神经反射、血容量变化、药物影响、迷走神经反射;观察与处理要点有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进行容量管理、调整药物、对症支持,如监测生命体征要及时发现情况,容量管理要谨慎补液,药物调整需遵医嘱,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的低血压要采取对应支持措施。
1.血管内皮损伤与神经反射:心脏支架置入过程中会对血管内皮造成一定损伤,这可能引发神经反射异常。血管内皮受损后,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受到影响,例如交感神经兴奋性改变等,进而可能导致血压下降。研究表明,在冠状动脉介入操作后,部分患者会出现短暂的血压波动,其中低血压是较为常见的表现之一,这与血管内皮损伤引发的神经反射变化密切相关。
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本身存在交感神经功能失调的情况,血管内皮损伤后更易出现明显的神经反射紊乱,从而加重低血压的发生风险。而老年患者由于自身神经调节功能相对较弱,相比年轻患者,在心脏支架置入后更易因血管内皮损伤引发的神经反射异常出现低血压。
2.血容量变化:手术过程中可能会使用造影剂等,造影剂的使用可能导致肾功能短暂影响,进而影响水钠代谢,引起血容量变化。另外,患者在术后可能因禁食、紧张等因素导致摄入减少,也可能引起血容量不足,从而出现低血压。有研究显示,使用含碘造影剂的患者中,约一定比例会出现与造影剂相关的血容量相关的血压变化,其中部分表现为低血压。
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对造影剂的耐受性更差,使用造影剂后更易出现肾功能相关的血容量变化,进而引发低血压。对于合并有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术后血容量的轻微变化都可能导致明显的血压波动,因为其心脏的泵血功能已经处于相对较弱的状态,血容量的不足会进一步降低血压。
3.药物影响:术后可能会使用一些药物,如硝酸酯类药物,这类药物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能导致血压下降。还有一些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一般不会直接导致低血压,但如果患者同时存在血容量不足等情况时,联合用药可能会加重低血压。例如,硝酸酯类药物通过扩张静脉和动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从而达到改善心肌缺血的目的,但同时也可能使血压降低。
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时更容易出现药物蓄积,从而增加低血压的发生风险。对于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复杂,需要更谨慎地评估药物使用与血压的关系,避免因药物联合使用导致低血压加重。
4.迷走神经反射:心脏支架置入术属于有创操作,可能会刺激迷走神经,引发迷走神经反射,导致心率减慢、血管扩张,进而引起低血压。例如,在导管操作过程中对心脏局部的刺激等,都可能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研究发现,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中,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约为一定比例,其中部分患者会出现低血压表现。
老年患者的迷走神经调节功能相对不稳定,在心脏支架置入术这种有创操作下,更易被诱发迷走神经反射,从而出现低血压。对于本身有迷走神经张力较高基础情况的患者,如患有迷走神经相关疾病或长期服用可能影响迷走神经功能药物的患者,术后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导致低血压的风险更高。
装心脏支架后低血压的观察与处理要点
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一般每15-30分钟监测一次,直至生命体征稳定。通过持续监测血压,可以及时发现低血压的情况,并评估其严重程度。
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生理功能衰退,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为隐匿,更需要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频率和力度。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因为低血压可能导致脑灌注不足,引起意识改变,如出现嗜睡、烦躁等情况时,提示低血压可能较为严重。
2.容量管理:评估患者的血容量情况,通过观察患者的尿量、皮肤弹性、颈静脉充盈情况等判断。如果存在血容量不足,可适当补充液体。但补液速度要适中,避免过快补液导致心脏负担加重。例如,可以根据患者的中心静脉压等指标来指导液体补充。
老年患者在容量管理时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其心脏功能和肾功能相对较弱,过快或过多补液可能引发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对于合并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补液时要密切关注肾功能变化,选择合适的补液种类和速度。
3.药物调整:如果是药物导致的低血压,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如因硝酸酯类药物引起的低血压,可考虑减少药物剂量或暂停使用。但药物调整必须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因为不同患者的病情不同,药物调整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
对于老年患者和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药物调整时要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确保调整后的药物方案既能够达到治疗效果,又能最大程度避免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4.对症支持:如果是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的低血压,可采取相应的对症支持措施,如静脉注射阿托品等药物(需遵医嘱)来拮抗迷走神经的作用。同时,要让患者保持平卧位或头低脚高位,以增加脑部供血。
对于老年患者,使用阿托品等药物时要注意其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如口干、心率加快等,要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在调整患者体位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因体位变化过大导致患者不适或加重低血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