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是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实验室检查有相应辅助诊断方法,治疗根据类型而异;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分系统性和盘状等,有皮肤及全身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自身抗体等指标,治疗有一般及药物等方法,且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对两者有影响,需综合各项因素准确诊断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皮炎:是指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接触过敏原(如某些化学物质、植物、动物毛发等)、自身免疫异常、感染因素(如细菌、真菌等感染)、内分泌紊乱、神经精神因素等有关。例如接触性皮炎,就是皮肤或黏膜接触某些外界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
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发病机制主要是机体免疫系统紊乱,产生过多的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系统性红斑狼疮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和脏器,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紫外线照射、某些药物等)、雌激素水平等有关。
二、临床表现
皮炎
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多局限于接触部位,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等,边界清楚,去除接触物后,经适当处理皮疹可逐渐消退。例如接触油漆后,接触部位出现红斑、肿胀、瘙痒等症状。
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皮、面部、胸背部等,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油腻性鳞屑,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多见于成年人,与皮脂腺分泌旺盛有关。
特应性皮炎:多见于儿童,常有家族过敏史,表现为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疹,伴有剧烈瘙痒,病情容易反复发作,与遗传过敏体质相关。
红斑狼疮
皮肤表现
系统性红斑狼疮:面部可出现典型的蝶形红斑,横跨鼻梁和双侧脸颊,红斑边界清楚,日晒后加重;还可出现盘状红斑,为边界清楚的红斑,表面有粘着性鳞屑,去除鳞屑可见其下有角质栓和毛囊口扩大。
盘状红斑狼疮:主要表现为皮肤的盘状红斑,好发于头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一般不累及内脏,但少数可发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全身表现:系统性红斑狼疮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如累及肾脏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肾炎表现;累及血液系统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累及神经系统可出现头痛、癫痫发作、精神症状等。
三、实验室检查
皮炎
接触性皮炎:斑贴试验有助于明确过敏原,阳性结果提示患者对斑贴的物质过敏。
特应性皮炎:血清总IgE升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可辅助诊断。
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
自身抗体检测:抗核抗体(ANA)阳性率高,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有较高特异性,且其滴度与病情活动度相关;抗Sm抗体也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
补体检测:血清补体C3、C4降低,提示病情活动。
血常规: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四、治疗原则
皮炎
接触性皮炎:首先应去除接触过敏原,然后根据病情轻重采取相应治疗。轻度患者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病情较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
脂溢性皮炎:外用药物以去脂、消炎、杀菌、止痒为主,如外用硫磺洗剂、酮康唑洗剂等;瘙痒剧烈时可口服抗组胺药物。
特应性皮炎:保湿是基础治疗,可外用保湿剂;外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根据年龄和皮损部位选择合适强度的激素;病情严重时可口服免疫调节剂等,但需谨慎使用,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一般治疗:避免日晒,使用防晒霜等;避免使用可能诱发狼疮的药物。
药物治疗:轻症患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发热、关节痛等症状;病情较重者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等进行治疗。
盘状红斑狼疮:主要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如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他克莫司软膏等,也可配合局部紫外线照射治疗,但需注意紫外线照射的剂量和防护。
五、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及应对
年龄
儿童:皮炎中特应性皮炎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由于儿童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出现皮肤干燥等问题,在治疗时应特别注意选择温和、无刺激的外用药物,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红斑狼疮在儿童中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病,病情可能较为严重,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成年人:各型皮炎均可发生,而红斑狼疮在成年人中发病率相对较高,尤其是育龄期女性。
性别:红斑狼疮多见于女性,尤其是育龄期女性,可能与雌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而皮炎的发生在性别上无明显严格差异,但某些类型可能在不同性别中有不同的表现特点。
生活方式
皮炎:接触性皮炎与接触某些生活中的物质密切相关,如接触某些化妆品、清洁剂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注意个人卫生和生活环境的清洁。特应性皮炎患者应注意保持皮肤湿润,避免过度洗浴,选择宽松、柔软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应避免紫外线照射,外出时应使用遮阳伞、太阳帽、防晒霜等防护措施;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总之,皮炎与红斑狼疮在定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临床医生需综合各项因素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