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和控制动脉硬化,需从生活方式调整、控制基础疾病、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入手。生活方式上要合理饮食(控制脂肪、盐分摄入,增加蔬果)、适度运动;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老年人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身体反应,女性绝经后及妊娠有特殊情况需特殊处理,儿童青少年要早期预防。
一、生活方式调整
1.合理饮食:
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动物内脏、肥肉等,每日膳食中饱和脂肪酸提供的能量应低于总能量的10%。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例如橄榄油、鱼油等,其中富含的Omega-3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研究表明,长期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饮食可使血清甘油三酯水平降低。
控制盐分摄入:每日盐摄入量应限制在5g以下,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动脉硬化的进展。有研究显示,高盐饮食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显著高于低盐饮食人群,而高血压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增加蔬果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水果,如苹果、芹菜、菠菜等。膳食纤维可降低胆固醇吸收,维生素C、E等抗氧化剂有助于减轻血管内皮的氧化应激损伤。例如,每日摄入500g左右的蔬菜和200g左右的水果,对改善动脉硬化有积极作用。
2.适度运动:
选择适合运动方式: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中等强度运动以运动时心率达到(220-年龄)×60%-70%为宜。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降低血脂、血压和体重。例如,50岁左右的人群,中等强度运动时心率保持在110-130次/分钟较为合适。
运动频率与时间:运动应坚持定期进行,可每周运动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运动前应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避免运动强度过大诱发心血管事件。
二、控制基础疾病
1.高血压管理:
监测血压:定期测量血压,了解血压变化情况。一般建议高血压患者每日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家庭血压测量值低于诊室血压值,正常高值为135/85mmHg以下,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规范治疗:如果确诊高血压,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进行治疗,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同时,要遵循医嘱按时服药,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2.高血脂管理:
血脂监测:定期检测血脂,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一般建议成年人至少每5年检测一次血脂,高危人群应每年检测。LDL-C是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其目标值根据心血管风险分层而定,低危人群LDL-C应低于3.37mmol/L,中危人群低于2.59mmol/L,高危人群低于1.81mmol/L。
调脂治疗:对于血脂异常的患者,在生活方式调整的基础上,根据血脂水平和心血管风险决定是否启动药物治疗。常用的调脂药物有他汀类药物等,可降低LDL-C水平,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硬化进展。
3.糖尿病管理:
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应严格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目标值一般应低于7%。
血糖控制: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控制血糖。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等,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使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以减少高血糖对血管的损伤,延缓动脉硬化的发展。
三、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
作用机制:如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风险,对于已经发生动脉硬化的患者,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几率。研究表明,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使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约20%。
适用人群:适用于有动脉硬化高危因素或已经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患者,但有出血倾向等禁忌证的患者应慎用。
2.他汀类药物:
作用机制:除了调脂作用外,还具有稳定斑块、抗炎等多效性。可显著降低LDL-C水平,延缓动脉硬化斑块的进展,甚至使斑块消退。
适用人群:适用于血脂异常合并动脉硬化或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患者,在使用过程中需监测肝功能等指标。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老年人多合并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抗血小板药物与某些降压药合用时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
监测身体反应:由于老年人器官功能减退,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与年轻人不同,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压、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以及是否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女性:
绝经后女性的特殊情况: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动脉硬化的风险增加。除了常规的生活方式调整和基础疾病控制外,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是否适当补充雌激素,但要注意雌激素补充可能带来的乳腺、子宫内膜等方面的风险。
妊娠相关情况:孕妇若合并动脉硬化相关问题,治疗需更加谨慎,应权衡母婴安全,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措施,如通过生活方式调整为主的管理方式。
3.儿童青少年:
早期预防:虽然儿童青少年动脉硬化相对少见,但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如肥胖、高盐高脂饮食等也可能增加其未来动脉硬化的风险。应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保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避免儿童青少年过早接触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素,如过度摄入高热量食品、缺乏运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