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一般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需针对病因治疗;低血糖是血糖过低,轻症可补充碳水化合物,重症需静脉注射葡萄糖,两者都需通过相应检查诊断,且都有预防措施。低血压是体循环动脉压低于正常,分生理和病理,生理无需特殊治,病理依病因治;低血糖是血糖过低,轻可补碳水,重需静注葡萄糖,均需检查诊断且有预防办法。
一、定义与本质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收缩压<90mmHg和(或)舒张压<60mmHg即为低血压。其本质是血液循环中的动脉血压水平降低,可分为生理性低血压和病理性低血压。生理性低血压常见于部分健康人群,其血压虽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病理性低血压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严重创伤、感染、过敏等导致的休克,以及心脏病、内分泌疾病、慢性营养不良等情况。
低血糖:是指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即可诊断为低血糖。其本质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过低,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和脑细胞缺氧等一系列表现。低血糖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胰岛素瘤、服用降糖药物不当、长期饥饿、剧烈运动等。
二、临床表现
低血压
生理性低血压:通常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
病理性低血压:根据低血压的急缓及严重程度表现不同。急性低血压常因血压突然下降,如休克时,可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晕厥或休克。慢性低血压常见头晕、乏力、精神萎靡、失眠、记忆力减退等,在体位突然改变时,如从卧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出现头晕甚至晕厥。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人低血压可能更容易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相关表现,如脑供血不足可能导致认知功能下降等;儿童若出现低血压,需排查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等非特异症状。
低血糖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患者会出现心悸、手抖、出汗、饥饿感、面色苍白等,这是因为低血糖时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刺激肾上腺素能受体所致。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初期表现为精神不集中、思维和语言迟钝、头晕、嗜睡、视物不清、步态不稳等,严重时可出现惊厥、昏迷甚至死亡。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也有特点,儿童低血糖可能出现哭闹不安、易激惹等,老年人低血糖有时症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意识模糊、行为异常等,容易被忽视。
三、病因与机制
低血压
生理性低血压:与遗传、体质等因素有关,如一些体质瘦弱的人群,血管紧张度较低,易出现生理性低血压。
病理性低血压
心源性:如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引起低血压。例如,大面积心肌梗死时,心脏收缩功能严重受损,血压明显降低。
血容量不足:大量失血、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等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如外伤后大量出血,会使血压下降。
内分泌代谢障碍: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影响水盐代谢和血压调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机体代谢率降低,也可引起低血压。
低血糖
胰岛素过多:如胰岛素瘤,肿瘤细胞自主分泌大量胰岛素,使血糖过度降低;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如磺脲类药物)不当,也会导致低血糖。
升糖激素缺乏: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等,体内升糖的肾上腺素、皮质醇、生长激素等分泌减少,使血糖不能维持在正常水平。
过量运动:长时间剧烈运动时,身体消耗葡萄糖过多,而肝脏糖原储备不足,不能及时补充血糖,可导致低血糖。例如,马拉松运动员在长跑过程中可能出现低血糖。
肝糖原储存缺乏或消耗过多:严重肝病患者肝脏合成和储存糖原的能力下降,易发生低血糖;长期饥饿、营养不良的人,体内糖原储备不足,也容易出现低血糖。
四、诊断方法
低血压
测量血压:这是诊断低血压的主要方法,需在不同时间、不同体位多次测量血压,以明确是否存在低血压及低血压的程度。例如,使用血压计测量上肢血压,安静状态下测量卧位和立位(站立后1-3分钟)血压。
病因检查: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心脏超声、内分泌激素测定等,以明确导致病理性低血压的病因。如怀疑心源性低血压,需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怀疑内分泌疾病引起的低血压,需检测相关激素水平。
低血糖
血糖测定:是诊断低血糖的关键,测定毛细血管血糖或静脉血糖。例如,采用血糖仪测定指尖血糖,或抽取静脉血进行血糖检测。
动态监测:对于症状不典型或频繁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可进行持续葡萄糖监测,了解血糖的波动情况。
病因检查: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相关检查,如胰岛素、C肽测定以排查胰岛素瘤等胰岛细胞疾病;进行肾上腺皮质功能、甲状腺功能等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内分泌疾病导致的低血糖;对于肝源性低血糖,需进行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
五、处理与预防
低血压
生理性低血压: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注意加强营养,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即可。
病理性低血压
急性低血压:需立即就医,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抗休克治疗,补充血容量,针对引起休克的病因进行相应处理,如止血、控制感染等。
慢性低血压: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如对于心源性低血压,治疗心脏原发疾病;对于内分泌疾病引起的低血压,给予相应的激素替代治疗。同时,患者可通过增加钠盐摄入、适量运动、避免突然改变体位等方式来提升血压,老年人尤其要注意避免快速站起,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导致跌倒受伤。
低血糖
轻症低血糖:及时补充碳水化合物,如口服糖水、含糖饮料,或进食糖果、饼干、面包、馒头等即可缓解。
重症低血糖:需立即就医,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进行抢救,然后根据情况持续静脉滴注葡萄糖溶液。对于反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需查找病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调整降糖药物剂量等。预防低血糖需注意糖尿病患者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定时定量进餐,运动前适当补充碳水化合物,老年人要密切监测血糖,避免过度控制饮食等。特殊人群如儿童低血糖,家长要注意保证儿童饮食规律,避免长时间空腹,若儿童出现低血糖相关症状,要及时补充含糖食物,并就医排查病因;老年人低血糖时要格外小心,因为可能引发心脑血管意外,所以发生低血糖后要仔细查找原因,调整日常饮食和用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