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区别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病程与定义、症状表现、治疗与预后等。

1.病程与定义
急性乙肝病程通常不超过6个月,多为初次感染HBV后免疫系统及时清除病毒,部分患者可自愈。
慢性乙肝病程持续超过6个月,病毒未被完全清除,导致肝脏长期炎症,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2.症状表现
急性乙肝起病急,症状明显,包括乏力、食欲减退、恶心、黄疸(皮肤/眼白发黄)、尿色加深等,部分患者伴发热或肝区疼痛。
慢性乙肝早期可能无症状,或仅轻微乏力、腹胀;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肝掌、蜘蛛痣、脾大等体征,严重时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3.治疗与预后
急性乙肝以支持治疗为主(如休息、营养补充),多数患者可自愈,仅少数需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肝需长期抗病毒治疗(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以抑制病毒复制,延缓肝纤维化进程,但难以彻底治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