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感染引发,诊断依据突发高热、咽痛、扁桃体肿大及脓点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抗感染、局部及对症支持治疗,特殊人群需注意用药安全,并发症需及时预防处理,同时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和预后管理。
一、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病因与诊断依据
1.1病因机制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主要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占病原体的60%~80%,其次为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及腺病毒等混合感染。细菌通过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侵入扁桃体隐窝,引发局部免疫反应,导致扁桃体充血、水肿及脓性分泌物渗出。
1.2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突发高热(体温≥38.5℃)、咽痛剧烈伴吞咽困难、扁桃体Ⅱ~Ⅲ度肿大且表面可见黄白色脓点或脓苔。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75%,C反应蛋白>50mg/L。咽拭子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菌类型。
二、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2.1抗感染治疗
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头孢类(如头孢呋辛)或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疗程需持续7~10天,确保彻底清除病原菌,避免复发或并发症。
2.2局部治疗
使用复方硼砂溶液或1:5000呋喃西林液含漱,每日4~6次,可减少口腔细菌定植。对于扁桃体脓点明显者,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扁桃体表面脓液擦拭或穿刺排脓,但需由专业医师执行。
2.3对症支持治疗
高热患者优先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袋冷敷),体温>39℃且伴明显不适时,可短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咽痛剧烈者可含服利多卡因凝胶或苯佐卡因含片,缓解局部疼痛。
三、特殊人群治疗注意事项
3.1儿童患者
2岁以下婴幼儿慎用阿司匹林退热,可能引发瑞氏综合征。抗生素剂量需按体重精确计算(如阿莫西林20~40mg/kg/日),避免过量或不足。若出现呼吸困难、流涎增多等喉梗阻征象,需立即急诊处理。
3.2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妊娠早期(前3个月)避免使用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影响胎儿骨骼发育。哺乳期女性选用抗生素时需考虑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如头孢类相对安全,但需监测婴儿有无腹泻等不良反应。
3.3老年患者
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者,抗生素选择需调整剂量。如肾功能不全者,头孢类需根据肌酐清除率减量使用,避免药物蓄积导致毒性反应。
四、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4.1局部并发症
扁桃体周围脓肿发生率约5%~10%,表现为单侧咽痛加剧、张口受限及软腭肿胀。确诊后需立即切开引流,同时加强抗感染治疗。
4.2全身并发症
警惕急性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远期并发症,尤其链球菌感染后。建议病程2周后复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滴度,若持续升高需延长青霉素疗程至10~14天。
五、生活方式干预与预后管理
5.1饮食调整
急性期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如米汤、藕粉、粥),避免辛辣、过硬食物刺激咽部。恢复期可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如鸡蛋羹、鱼肉),促进黏膜修复。
5.2口腔卫生
每日刷牙2次,使用软毛牙刷避免损伤牙龈。餐后用淡盐水或专用漱口水清洁口腔,减少细菌滋生。
5.3预后评估
经规范治疗,90%以上患者可在7~10天内痊愈。若反复发作(每年>3次)或合并扁桃体Ⅲ度肿大影响呼吸,可考虑扁桃体切除术,但需评估手术风险与获益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