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型肺癌是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下远离肺门部位起源于肺周边肺组织的肺癌,其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中晚期有相应表现,诊断靠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一、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多见于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肺部组织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等异常改变的风险增加,例如50-70岁年龄段相对高发,但近年来也有年轻化趋势,可能与环境等多种因素变化有关。
性别方面: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有更高的发病风险,这可能与男性吸烟等暴露因素更多有关,男性吸烟率通常较高,而吸烟是周围型肺癌重要的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多环芳烃、亚硝胺等多种致癌物质可损伤肺部细胞的DNA,导致细胞癌变。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接触工业废气、放射性物质等的人群发病风险增高,比如长期在石棉厂工作的人,石棉纤维可损伤肺组织引发癌变;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严重环境中的人群,空气中的有害颗粒、化学污染物等可影响肺部健康。
病史方面:有肺部慢性疾病史的人群,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其肺部长期处于炎症状态,肺组织反复损伤修复,容易发生细胞的异常增殖,进而增加周围型肺癌的发病几率。
二、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多在体检胸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与一般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不同,抗感染治疗后无明显缓解;也可能有痰中带血,痰中可见少量血丝。
中晚期表现:随着肿瘤进展,可出现胸痛,肿瘤侵犯胸膜或胸壁引起;呼吸困难,肿瘤阻塞支气管或侵犯肺组织导致肺功能下降;还可能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肿瘤消耗机体能量等。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可发现肺部占位性病变,但对于一些较小的周围型肺癌可能容易漏诊,不过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胸部CT:是诊断周围型肺癌的重要手段,能够清晰显示肺部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等,例如可发现肺部结节状、肿块状阴影,边缘可能有毛刺、分叶等特征,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
病理学检查
痰细胞学检查:收集患者痰液,查找癌细胞,但阳性率相对较低,受痰液收集是否规范等因素影响。
支气管镜检查:对于中心型肺癌诊断价值较高,对于周围型肺癌,若病变位置较深,支气管镜到达困难,诊断阳性率有限。
经皮肺穿刺活检:在CT引导下对肺部病变组织进行穿刺,获取病理组织进行检查,可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如腺癌、鳞癌等,但有导致气胸等并发症的风险。
四、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周围型肺癌,若患者身体状况允许,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可完整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肺组织,有望达到临床治愈。
放疗:可用于术前缩小肿瘤体积,使部分不能手术的患者获得手术机会;也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降低局部复发风险;对于晚期不能手术的患者,可缓解症状,如骨转移引起的疼痛等。
化疗:可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使肿瘤降期;术后辅助化疗,杀灭微小转移灶;对于晚期患者,可作为姑息治疗手段,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铂类联合紫杉醇等方案。
靶向治疗:若患者有相应的基因突变,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等,可使用靶向药物治疗,相对化疗不良反应较轻,疗效较好,但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来选择合适的患者。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对于部分周围型肺癌患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尤其是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的应用,为肺癌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