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见类型,约占80%-85%,包括鳞癌、腺癌等亚型。其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病史等相关。临床表现有局部症状(咳嗽、咯血、胸痛)和全身症状(发热、消瘦)。诊断靠影像学(胸部X线、CT)和病理学检查(痰细胞学、支气管镜、肺穿刺活检)。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一、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患非小细胞肺癌的风险逐渐增加,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发病,这可能与长期的细胞损伤、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多种因素有关。
性别:男性患非小细胞肺癌的比例通常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吸烟等暴露因素相关,男性吸烟率相对较高,烟草中的多种致癌物质如苯并芘等会增加患癌风险。
生活方式
吸烟:吸烟是非小细胞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吸烟年限越长、吸烟量越大,患非小细胞肺癌的风险越高。烟草燃烧产生的众多致癌物质会损伤肺部细胞的DNA,导致细胞癌变。
空气污染:长期暴露在污染的空气中,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会增加患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能性。
职业暴露:某些职业环境中存在致癌物质,如石棉、氡气、铬、镍等,长期接触这些职业致癌物质的人群患非小细胞肺癌的风险显著升高。
病史:有肺部慢性疾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会使患非小细胞肺癌的风险增加,因为肺部长期的炎症等刺激可能导致细胞异常增生。
二、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当肿瘤引起支气管狭窄时,咳嗽会加重,呈持续性高调金属音样咳嗽。
咯血:部分患者会出现痰中带血或间断少量咯血,若肿瘤侵蚀大血管,可引起大咯血。
胸痛:肿瘤侵犯胸膜、胸壁等可引起胸部不规则的隐痛或钝痛,晚期可能出现持续剧烈胸痛。
全身症状
发热:肿瘤组织坏死可引起发热,多为低热,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若合并感染,可出现高热。
消瘦:由于肿瘤消耗、食欲减退等原因,患者可出现体重减轻、消瘦乏力等表现。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可发现肺部占位性病变,但对于一些较小的、隐蔽部位的肿瘤可能漏诊。
胸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发现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还可用于评估肿瘤分期等。
病理学检查
痰细胞学检查:收集患者痰液,查找癌细胞,若找到癌细胞可明确诊断,但阳性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肿瘤的部位、痰液收集是否规范等。
支气管镜检查:对于中央型肺癌,可直接观察支气管内病变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理类型。
肺穿刺活检:对于周围型肺癌,可在CT等引导下进行肺穿刺,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四、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若身体状况允许,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有望达到根治的目的。
放疗:包括根治性放疗和姑息性放疗等。根治性放疗适用于不宜手术的早期患者等;姑息性放疗可用于缓解疼痛、咯血等症状,减轻肿瘤负荷。
化疗:可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体积;术后辅助化疗,降低复发转移风险;也可用于晚期患者的姑息化疗,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靶向治疗:对于有特定基因靶点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阳性的患者可使用EGFR-TKIs类药物,能特异性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对于一些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尤其是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的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