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腺癌是一种非小细胞肺癌,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早期症状不明显,晚期有多种症状,可通过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诊断,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一、肺癌腺癌的定义
肺癌腺癌是肺癌的一种病理类型,属于非小细胞肺癌。它起源于支气管黏液腺,可发生于周边肺组织,一般生长速度相对缓慢,但早期也可能发生血行转移,晚期会发生淋巴转移。
二、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肺癌腺癌,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细胞的修复、监控能力减弱,更容易受到致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细胞的癌变。
性别:女性患肺癌腺癌的情况也较为常见,不过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生活环境中接触致癌物质的方式等有关,比如长期处于二手烟环境中的女性,患肺癌腺癌的风险可能增加。
生活方式
吸烟:吸烟是肺癌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如苯并芘等,长期吸烟会损伤支气管上皮细胞,导致细胞的基因突变,引发肺癌腺癌。
职业暴露:长期接触石棉、氡气、砷及其化合物等职业致癌物质的人群,患肺癌腺癌的几率会明显升高,例如在石棉加工厂工作的人员,由于长期吸入石棉纤维,增加了肺部细胞癌变的风险。
空气污染: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如城市中的雾霾天气,空气中的有害颗粒、有害气体等会损伤肺部组织,增加患肺癌腺癌的可能性。
病史:有肺部慢性疾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会使肺部的内环境处于一种相对不稳定、容易发生细胞异常增殖的状态,从而增加患肺癌腺癌的风险。
三、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或者原有咳嗽性质发生改变,也可能有少量咳痰,痰中偶尔带血等情况。
晚期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胸痛,疼痛可能较为剧烈且持续;呼吸困难,由于肿瘤阻塞支气管或者侵犯胸膜等导致;还可能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转移部位相关的症状,如脑转移会出现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骨转移会出现骨痛等。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可以发现肺部的占位性病变,但对于一些较小的、隐蔽部位的病变可能容易漏诊。
胸部CT: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是诊断肺癌腺癌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可发现直径较小的肺部结节等病变。
病理学检查
痰细胞学检查:收集患者痰液,查找癌细胞,如果找到癌细胞则对肺癌腺癌的诊断有提示作用,但阳性率可能受到痰液收集是否规范、肿瘤的部位等因素影响。
支气管镜检查:对于中央型肺癌腺癌,可通过支气管镜直接观察病变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
经皮肺穿刺活检:对于周围型肺癌腺癌,可在CT等引导下进行经皮肺穿刺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五、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肺癌腺癌,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切除肿瘤病灶,有可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放疗:利用放射线杀死癌细胞,可用于手术后的辅助治疗,降低复发风险;也可用于不能手术的患者的局部治疗,缓解症状。
化疗: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可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体积,便于手术;也可用于术后辅助化疗以及晚期肺癌腺癌的姑息治疗。
靶向治疗:对于有特定基因靶点突变的肺癌腺癌患者,靶向治疗药物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癌细胞,抑制其生长,相比化疗副作用相对较小,但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来筛选适合的患者。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也可用于肺癌腺癌的治疗,尤其是对于一些晚期患者,能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