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起源于肺部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大类包含多种病理类型,其组织学来源与致癌因素等有关,影像学表现多样,治疗取决于多种因素,预后与分期等相关;肺腺癌是肺癌具体病理亚型属非小细胞肺癌常见类型之一,主要起源于支气管黏液腺女性相对多见,影像学多为周围型结节或肿块,早期以手术为主有靶向靶点者可靶向治疗,预后早期较好晚期依情况而定特殊人群有特殊性儿童中极为罕见需综合考量。
一、定义与所属范畴
肺癌:是起源于肺部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是一种大类,包含多种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
肺腺癌:是肺癌的一种具体病理亚型,属于非小细胞肺癌的常见类型之一。
二、组织学来源
肺癌:其发生可以涉及支气管黏膜上皮、腺体等多种组织来源,致癌因素作用下,细胞异常增殖分化,突破正常细胞生长调控机制形成肿瘤,致癌因素包括吸烟(烟草中的多环芳烃等化学物质可损伤细胞DNA)、空气污染(如工业废气中的苯并芘等)、职业暴露(长期接触石棉、氡等)、电离辐射、遗传因素等。
肺腺癌:主要起源于支气管黏液腺,可发生于肺周边部,女性相对多见,可能与女性激素、长期接触厨房油烟等因素有一定关联,但具体机制仍在研究中,不过明确与吸烟的相关性相对肺鳞癌等稍低,但也有部分肺腺癌患者有吸烟史。
三、影像学表现特点
肺癌:影像学上形态多样,可为结节状、肿块状等,边缘可光滑或毛糙,可伴有分叶、毛刺、胸膜牵拉等表现,不同病理类型肺癌影像学表现有一定差异,但整体缺乏特异性,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肺腺癌:在影像学上多表现为周围型结节或肿块,早期常呈局限性小斑片状阴影,边缘不清、密度较淡,随着病情进展可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密度较高,边缘可有短毛刺、胸膜凹陷征等,部分肺腺癌可出现空泡征等表现。
四、治疗方面的差异(总体原则)
肺癌: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早期可考虑手术切除,中晚期可能需要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小细胞肺癌多采用化疗为主,联合放疗和手术的综合治疗模式。
肺腺癌:早期肺腺癌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术后根据病理分期等决定是否需要辅助治疗。对于有驱动基因阳性(如EGFR突变、ALK融合等)的肺腺癌患者,靶向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靶向药物能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上的靶点,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疗效较好且副作用相对化疗较轻;对于没有靶向治疗靶点的肺腺癌患者,可采用化疗、免疫治疗等。女性肺腺癌患者如果存在EGFR突变,靶向治疗获益相对更多,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充分考虑这一分子特征。在儿童中极为罕见肺腺癌情况,儿童肺癌多为其他类型,肺腺癌在儿童中几乎不涉及上述成人相关的靶向等治疗情况,主要以手术等基本肿瘤治疗原则为主,但儿童手术需充分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等特殊情况。
五、预后情况
肺癌:总体预后与肿瘤发现时的分期、病理类型等密切相关。早期肺癌如果能及时手术等治疗,预后相对较好;但晚期肺癌总体预后较差。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相对更差。
肺腺癌:早期肺腺癌经手术等治疗后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相对较高。有靶向治疗靶点的肺腺癌患者通过靶向治疗等,病情控制较好,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但如果是晚期肺腺癌,预后则取决于具体的分子特征及治疗反应等,有靶向靶点且治疗有效的患者相对无靶点或靶向治疗耐药的患者预后要好些。在特殊人群中,比如老年肺腺癌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差,在治疗耐受性等方面需要更谨慎评估,预后也会受到老年相关基础疾病等影响;儿童肺腺癌极为罕见,一旦发生需综合考虑儿童自身特点制定治疗方案,预后情况需根据个体具体病情发展等判断,但总体儿童肿瘤治疗后恢复等有其特殊性,预后评估需更全面考量儿童的生长等多方面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