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有急性发作期、间歇期、慢性期症状,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急性发作期和间歇期、慢性期用药不同)、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老年痛风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痛风的症状
1.急性发作期症状
关节疼痛:多在夜间突然发作,最常累及第一跖趾关节,也可累及踝、膝、腕、指、肘等关节。疼痛剧烈,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患者往往难以忍受,疼痛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受累关节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例如,有研究显示,约50%的痛风患者首发症状为第一跖趾关节的急性炎症。
全身症状:可伴有发热、寒战、头痛、心悸、恶心等全身症状。
2.间歇期症状:间歇期患者症状可完全缓解,但仍有高尿酸血症。部分患者可在关节周围或耳廓等部位出现痛风石,痛风石是尿酸盐沉积形成的,大小不一,小的如芝麻,大的可如鸡蛋。
3.慢性期症状:由急性发作反复迁延不愈发展而来,表现为多关节受累,关节肿胀、畸形、活动受限。随着病情进展,肾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出现蛋白尿、血尿等,甚至发展为肾功能不全。
二、痛风的治疗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鼓励患者多吃低嘌呤食物,如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建议患者大量饮水,每日饮水量应在2000ml以上,以增加尿酸排泄,但心力衰竭和肾功能不全者需适当限制饮水量。例如,有研究表明,增加水分摄入可使尿尿酸排泄量增加,降低痛风发作风险。
运动:适当运动,保持合理体重,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和突然受凉,因为剧烈运动可导致乳酸产生增加,抑制尿酸排泄,诱发痛风发作。
2.药物治疗
急性发作期用药:常用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如吲哚美辛、依托考昔等)、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等。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发挥抗炎镇痛作用;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传统药物,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黏附、吞噬作用发挥抗炎作用,但不良反应较多;糖皮质激素适用于不能耐受非甾体抗炎药和秋水仙碱或有禁忌证的患者。
间歇期和慢性期用药:主要是降尿酸药物,包括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等)和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排泄;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生成。例如,别嘌醇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使尿酸生成减少,适用于尿酸生成过多或不适合使用促尿酸排泄药物的患者,但对有过敏史、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非布司他的降尿酸效果与别嘌醇相当,但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对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3.手术治疗:对于痛风石较大影响关节功能或压迫神经等情况,可考虑手术剔除痛风石,但手术治疗后仍需进行降尿酸治疗,以防止痛风石再次形成。
三、特殊人群痛风注意事项
1.儿童痛风:儿童痛风较为罕见,多与遗传因素或先天性代谢疾病有关。儿童痛风患者在治疗时应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饮食上需严格控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同时要保证儿童的营养均衡,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和监测。
2.妊娠期痛风患者:妊娠期痛风患者治疗时需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急性发作期可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非甾体抗炎药(需权衡利弊)或局部冷敷等非药物治疗缓解症状;间歇期和慢性期降尿酸药物的使用需非常谨慎,因为大多数降尿酸药物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应在医生充分评估后决定是否使用及选择合适的药物。
3.老年痛风患者:老年痛风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时,药物选择需考虑与其他基础疾病药物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需注意对胃肠道和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和肾功能相对较弱;降尿酸药物的使用也需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剂量,同时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和血尿酸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