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致血尿酸升高的代谢病,发病机制与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有关,临床表现有急性关节炎、痛风石、肾脏病变等,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危险因素,通过血尿酸测定、关节液等检查诊断,急性发作期及发作间歇期、慢性期有不同治疗方法,调整生活方式可预防,特殊人群痛风有其特点,需综合应对。
发病机制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人体尿酸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来源。内源性尿酸约占80%,由体内氨基酸、磷酸核糖及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合成和核酸分解代谢产生;外源性尿酸约占20%,是从食物中摄取的嘌呤经消化吸收后产生。当尿酸生成过多,如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合成酶活性增高等原因使尿酸生成增加,或者肾脏尿酸排泄减少,如肾小管分泌尿酸减少、肾小球滤过尿酸减少等情况时,都会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当血尿酸浓度超过尿酸的溶解度时,尿酸就会以晶体形式沉积在关节、肾脏等部位,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
急性关节炎:多在夜间突然发作,受累关节剧痛,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常见,其次可累及足背、踝、膝、指、腕、肘等关节,关节局部红肿热痛,活动受限。
痛风石:是痛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是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软组织,引起慢性炎症及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的结节肿。常见于耳轮、跖趾、指间和掌指关节等部位,外观为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破溃后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
肾脏病变:包括痛风性肾病、尿酸性肾石病等。痛风性肾病早期可表现为夜尿增多、尿比重降低等肾小管功能受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进而发展为肾功能不全;尿酸性肾石病是由于尿酸盐结晶在肾间质沉积形成结石,可引起肾绞痛、血尿等症状。
危险因素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绝经后女性也可发病,可能与男性体内雄激素水平影响尿酸代谢,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酸代谢紊乱有关。
生活方式:高嘌呤饮食是重要危险因素,如长期大量摄入动物内脏、海鲜、肉类、豆类等富含嘌呤的食物;过量饮酒,尤其是啤酒,酒精会影响尿酸排泄;缺乏运动,会导致机体代谢减慢,尿酸排泄减少。
病史:有家族痛风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的患者,尿酸代谢更容易出现紊乱,进而增加痛风发病风险。
诊断方法
血尿酸测定:血尿酸水平升高是诊断痛风的重要依据,但急性发作期血尿酸可能正常。男性血尿酸>420μmol/L,女性血尿酸>360μmol/L可考虑高尿酸血症,但需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关节液或痛风石内容物检查: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关节液或痛风石内容物中可见双折光的针形尿酸盐结晶,这是确诊痛风的金标准。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软骨下骨质缺损,呈穿凿样、虫蚀样改变;超声检查可发现关节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及痛风石等。
治疗与预防
急性发作期治疗:主要是缓解疼痛、消炎消肿,常用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如吲哚美辛等)、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治疗:目的是降低血尿酸水平,防止痛风复发,常用药物有抑制尿酸生成的别嘌醇、非布司他等,促进尿酸排泄的苯溴马隆等。
预防:调整生活方式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包括低嘌呤饮食,避免高嘌呤食物的过量摄入;多饮水,保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以促进尿酸排泄;规律运动,控制体重;避免酗酒等。对于有痛风家族史、代谢性疾病等高危人群,应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以便早期发现高尿酸血症并及时干预。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痛风较为罕见,多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有关,若儿童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等疑似痛风表现,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妊娠期痛风患者治疗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治疗方案;老年痛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更要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适度运动要避免关节损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