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的应对包括观察等待(6个月至2岁非严重且全身情况良好、耳痛不剧烈者观察不超48-72小时)、药物治疗(抗生素用于特定中重度等患儿,首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过敏用阿奇霉素;用止痛药缓解耳痛,短期用减充血剂治鼻塞)、手术治疗(有反复等情况时考虑,有鼓膜切开术、鼓膜切开加置管术等方式),还有特殊人群(婴儿期、有基础疾病患儿)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合理喂养、避免接触患者、增强体质)。
一、观察等待
对于6个月至2岁的非严重急性中耳炎患儿,若全身情况良好、耳痛不剧烈,可先观察等待,观察时间一般不超过48-72小时。因为部分患儿可能会自行缓解,在此期间需密切关注患儿症状变化,如耳痛是否加重、体温是否持续升高、精神状态是否变差等。
二、药物治疗
(一)抗生素
适用情况:对于2岁以上中-重度急性中耳炎患儿、6-23个月有重度急性中耳炎(如高热、耳痛剧烈、哭闹不安等)或双侧急性中耳炎患儿,应尽早使用抗生素。
药物选择:首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一般疗程为10天。如果患儿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可选用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需注意抗生素的使用应严格遵循医嘱,足量足疗程使用,以确保彻底杀灭病菌,避免病情反复或转为慢性中耳炎。
(二)缓解症状药物
止痛药:对于有明显耳痛的患儿,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来缓解疼痛。但要注意根据患儿年龄和体重准确给药,遵循安全剂量范围。例如,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患儿,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患儿。
减充血剂:对于伴有鼻塞的患儿,可短期使用减充血剂,如伪麻黄碱等,但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3-5天,避免长期使用导致药物性鼻炎等不良反应。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指征
对于反复发生的急性中耳炎,如1年内发生≥3次或6个月内发生≥2次,且伴有听力下降等情况;或存在分泌性中耳炎持续3个月以上,经保守治疗无效;以及存在鼓膜穿孔长期不愈合、胆脂瘤型中耳炎等情况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二)手术方式
鼓膜切开术:适用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前,通过切开鼓膜,引流中耳脓液,可有效缓解症状,防止并发症发生。
鼓膜切开加置管术:对于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病情迁延不愈的患儿,可考虑行鼓膜切开加置管术,通过放置中耳通气管,改善中耳通气引流,促进中耳炎症消退和听力恢复。手术一般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对于儿童来说,要注意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护理,确保患儿术后恢复顺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儿期患儿
婴儿耳部解剖结构与成人不同,中耳咽鼓管短、宽且平直,更容易发生中耳炎。在护理方面,要注意避免婴儿呛奶、吐奶,防止奶液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感染。在治疗时,要特别谨慎选择药物,严格按照婴儿的体重和年龄调整药物剂量,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二)有基础疾病患儿
对于患有先天性腭裂、免疫缺陷病等基础疾病的患儿,发生中耳炎的风险更高,且病情可能更复杂。在治疗中耳炎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例如,先天性腭裂患儿可能需要同时进行腭裂修复等相关治疗,以减少中耳炎的复发机会;免疫缺陷病患儿在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要考虑到免疫状态对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影响,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五、预防措施
(一)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有助于增强婴儿免疫力,降低中耳炎发生风险。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要注意正确的喂养姿势,避免婴儿平卧位吃奶,喂奶后要竖抱婴儿并轻拍背部,排出胃内空气,减少吐奶、呛奶的发生。
(二)避免接触上呼吸道感染患者
上呼吸道感染是引发中耳炎的常见诱因,要尽量避免儿童接触患有感冒、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的人群。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要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必要时可佩戴口罩。
(三)增强体质
鼓励儿童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合理安排儿童的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免疫功能,降低中耳炎的发生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