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性肺腺癌是一种非小细胞肺癌,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有相应临床表现,通过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诊断,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原则,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及时手术预后较好,晚期经综合治疗可延长生存期,特殊人群预后受影响。
一、定义
浸润性肺腺癌是肺癌的一种病理类型,属于非小细胞肺癌。它是由癌细胞突破了原本局限于起始部位的基底膜,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所形成的腺癌。
二、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有升高趋势,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浸润性肺腺癌。
性别:有研究显示,在某些地区和人群中,男性患浸润性肺腺癌的比例可能略高于女性,但这不是绝对的,女性发病也较为常见。
生活方式:吸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长期大量吸烟的人群患浸润性肺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工业废气、室内油烟等环境中的人群,发病风险也会升高;缺乏运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长期高脂肪、高盐饮食等)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发病风险。
病史:有肺部慢性疾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等,可能会增加患浸润性肺腺癌的几率;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遗传易感性使得发病风险相对增高。
三、临床表现
症状: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通过胸部影像学检查发现。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部分患者可伴有咳痰,若合并感染咳痰可呈脓性;痰中带血或咯血;呼吸困难,肿瘤阻塞气道或引起胸腔积液等情况时可出现;还可能出现胸痛、发热、消瘦等症状。
体征:早期体征不明显,晚期可能出现消瘦、贫血貌,若发生胸腔积液时可出现患侧胸廓饱满、触觉语颤减弱、叩诊呈浊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等体征。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肺部占位性病变,但敏感性相对较低;胸部CT是重要的检查手段,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有无转移等情况,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PET-CT可以通过检测肿瘤组织对葡萄糖的高代谢特点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以及有无转移,对浸润性肺腺癌的诊断、分期等有重要价值。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浸润性肺腺癌的金标准。可以通过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等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分析,通过显微镜观察癌细胞的形态、结构等特征来明确诊断。
五、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早期浸润性肺腺癌如果没有手术禁忌证,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完整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组织,有希望达到根治的目的。
放疗: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患者,放疗可以局部控制肿瘤的生长,缓解症状;术后若有残留病灶或存在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也可能需要辅助放疗。
化疗:可用于晚期浸润性肺腺癌的姑息治疗,以控制肿瘤进展、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也可用于手术前的新辅助化疗或手术后的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可以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辅助化疗有助于减少复发转移的风险。
靶向治疗:对于有相应靶点突变(如EGFR突变、ALK融合基因等)的患者,靶向治疗可以针对性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相对于化疗,副作用相对较小,疗效较好,但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来筛选适合的患者。
免疫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肺癌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一些特定人群的浸润性肺腺癌患者,免疫治疗可以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改善患者的预后。
六、预后情况
浸润性肺腺癌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肿瘤的分期、病理特征、治疗方法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早期患者如果能够及时手术切除,预后相对较好,部分患者可以达到较长时间的生存甚至临床治愈;而晚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但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通过综合治疗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合并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