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至主支气管,约占肺癌3/4,多为鳞状上皮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早期症状较早,有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等,影像学可见肺门区肿块等,诊断靠痰细胞学等,治疗依病理类型等;周围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下,约占肺癌1/4,以腺癌多见,早期多无症状,增大后有咳嗽等,影像学有肺野周围肿块等,诊断靠经皮肺穿刺等,治疗早期以手术为主,不同情况有不同治疗方式,不同年龄、有基础病患者表现等有差异。
症状表现
中央型肺癌:早期症状出现相对较早,由于肿瘤阻塞较大支气管,常引起刺激性咳嗽,多为持续性高调金属音样咳嗽或呛咳,还可能出现痰中带血或咯血,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困难、喘鸣、发热、胸痛等症状,若压迫食管可导致吞咽困难等。例如肿瘤压迫上腔静脉时,会出现头面部、颈部和上肢水肿以及前胸部淤血和静脉曲张等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表现。
周围型肺癌: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往往在体检胸部X线或CT检查时发现。当肿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出现咳嗽,多为阵发性刺激性干咳,也可伴有痰中带血,若肿瘤累及胸膜可出现胸痛、胸腔积液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长期吸烟的人群,出现咳嗽、咯血等症状时更应警惕肺癌可能;女性周围型肺癌患者在症状表现上与男性无本质差异,但可能受激素等因素影响在疾病进程中有所不同。
影像学表现
中央型肺癌:X线检查可见肺门区肿块影,支气管造影可显示支气管腔狭窄、阻塞等改变;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门区肿块,可发现支气管腔内或壁外肿块,支气管可呈“鼠尾状”“杯口状”狭窄或阻塞,常伴有肺不张,不张肺与肿块形成“S”形征象是中央型肺癌的典型X线表现之一。
周围型肺癌:X线表现为肺野周围孤立性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肿块边缘常呈分叶状,有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等;CT检查可更精准地观察肿块的形态、大小、密度等,能发现肿块内的小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等,有助于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不同年龄人群的影像学表现可能因身体组织器官的生理特点有所不同,比如儿童周围型肺癌相对少见,但影像学表现仍符合上述一般规律;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其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可能会被基础疾病的影像表现所干扰,需要仔细鉴别。
诊断方法
中央型肺癌:主要依靠痰细胞学检查、支气管镜检查及活检、胸部CT等。痰细胞学检查若找到癌细胞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支气管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支气管内病变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胸部CT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与支气管的关系及周围组织侵犯情况。
周围型肺癌:常用的诊断方法有胸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痰细胞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经皮肺穿刺活检是获取病理诊断的重要手段,但需注意操作风险及可能的并发症;痰细胞学检查对于周围型肺癌的阳性率相对中央型肺癌较低,但也有一定诊断价值;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等对肺癌的诊断有辅助意义,但不能单独依靠其确诊。不同性别患者在诊断过程中,可能因心理、生理差异对检查的耐受性等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在诊断时需要更全面地评估其整体健康状况以制定合适的诊断方案。
治疗方式
中央型肺癌: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等。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早期可考虑手术治疗,中晚期可选择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小细胞肺癌多以化疗为主,辅以放疗和手术。手术治疗需考虑肿瘤与支气管的关系及肺功能等情况;放疗要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等制定合适的剂量和范围;化疗药物的选择要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
周围型肺癌:早期周围型肺癌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可选择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手术方式的选择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等,如肺叶切除术等;靶向治疗需要检测相关基因靶点,不同基因靶点的患者适用不同的靶向药物;化疗同样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耐受情况等。年龄较大的患者在治疗时需要更谨慎评估身体对治疗的耐受性,比如心肺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在选择手术或放化疗时要充分权衡利弊;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基础疾病与肺癌治疗的相互影响,比如合并糖尿病的周围型肺癌患者,在化疗时要注意血糖的控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