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累及中耳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儿童,多由感染及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分急性和慢性,表现各异,检查方法有耳镜等,治疗分控制感染等,预后多数较好;中耳癌少见,与慢性炎症等相关,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病情进展有多种表现,检查靠耳镜等,治疗以手术为主结合放化疗,预后差,儿童易患中耳炎需注意护理,中老年人有慢性中耳炎病史需警惕中耳癌。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见诱因,病原体可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引发炎症。
中耳癌:是发生于中耳的恶性肿瘤,较为少见。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有关,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超过10-20年者,中耳癌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另外,也可能与放射性暴露、病毒感染(如人类乳头瘤病毒等)等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
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儿童常表现为发热、哭闹、抓耳等,可伴有听力下降、耳痛,婴儿可能拒绝吃奶。成人急性中耳炎则主要有耳痛、听力减退、耳鸣等,耳痛可为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吞咽及咳嗽时耳痛加重,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道流脓。
慢性中耳炎:主要症状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耳流脓,可为黏液性、黏脓性或脓性,可伴有耳鸣、听力下降。长期慢性中耳炎患者可能出现鼓膜穿孔,穿孔多位于紧张部。
中耳癌: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耳痛,多为持续性,可放射至颞部或乳突部,夜间加重;耳道流血性分泌物,早期可为少量血性分泌物,晚期则分泌物增多,且可伴有恶臭;听力减退,早期多为传导性聋,晚期可出现混合性聋或神经性聋;还可出现面瘫,表现为患侧面部肌肉瘫痪,眼睑闭合不全等;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可出现头晕、张口困难等症状。
三、检查方法
中耳炎
耳镜检查:急性中耳炎时,鼓膜充血、膨隆,光锥消失;慢性中耳炎时,可见鼓膜穿孔,穿孔边缘可充血,鼓室内有脓性分泌物等。
听力检查:纯音听阈测试可显示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一般为传导性聋,鼓室压力图对诊断有帮助,如急性中耳炎多为B型或C型图。
颞骨CT:可显示中耳腔、乳突气房等结构的炎症情况,如有无骨质破坏等,但一般急性中耳炎骨质破坏不明显,慢性中耳炎可显示乳突气房混浊、骨质轻度破坏等。
中耳癌
耳镜检查:可见中耳腔或外耳道有新生物,新生物多呈息肉状或肉芽状,质脆,易出血。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中耳癌的金标准,通过取新生物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可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
颞骨CT及MRI: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范围以及对周围骨质的侵犯情况等,MRI对软组织的显示更为清晰,有助于判断肿瘤与周围神经、血管等结构的关系。
四、治疗原则
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早期应积极控制感染,可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同时可使用苯酚甘油滴耳液缓解耳痛,但鼓膜穿孔后应停用。鼻腔局部使用减充血剂,如麻黄碱滴鼻液,以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
慢性中耳炎:单纯型慢性中耳炎以局部用药为主,可选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同时要注意保持耳道干燥,避免进水;对于骨疡型和胆脂瘤型慢性中耳炎,多需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清除病灶,修复鼓膜,重建听力。
中耳癌:以手术治疗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术方式根据肿瘤的范围等情况而定,如乳突根治术等;放疗可用于术前缩小肿瘤体积或术后辅助治疗;化疗多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的患者。
五、预后情况
中耳炎:大多数急性中耳炎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良好,听力可恢复正常。慢性中耳炎患者如果能得到规范治疗,病情可得到控制,但部分患者可能遗留听力下降等问题,少数胆脂瘤型慢性中耳炎患者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出现颅内、外并发症,预后相对较差。
中耳癌:中耳癌预后较差,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发现时多已处于中晚期,肿瘤易侵犯周围组织及发生转移,5年生存率较低,即使经过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复发及转移的风险仍较高。
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儿童患中耳炎的概率相对较高,在护理儿童中耳炎患者时,要注意保持儿童耳道清洁,避免其用力擤鼻等。而中耳癌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长期慢性中耳炎病史的中老年人更需警惕中耳癌的发生,应定期进行耳部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