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可以进行介入治疗,包括导管碎栓与抽吸术、肺动脉内溶栓等方式。其适用情况包括高危肺栓塞患者及部分中危肺栓塞患者,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需综合评估,介入治疗有起效快等优势,但也有风险和局限性,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谨慎选择。
一、介入治疗的方式及原理
1.导管碎栓与抽吸术
对于一些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可采用导管碎栓与抽吸术。通过导管将血栓破碎并抽吸出来,快速改善肺循环障碍。其原理是利用导管的机械作用,直接接触血栓,将大块血栓破碎成小血栓,同时通过抽吸装置将血栓吸出,从而迅速减轻肺动脉的梗阻。例如,在一些临床研究中发现,对于部分急性肺栓塞患者,经导管碎栓与抽吸术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能得到较快改善。
从年龄因素来看,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都可能适用该介入治疗方式,但需根据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来评估风险。对于老年患者,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其心、肺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多器官功能减退,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对于儿童肺栓塞患者,极为罕见,且由于儿童的血管结构和生理功能与成人不同,介入治疗的应用需非常谨慎,一般优先考虑其他更安全的治疗方式,如抗凝等基础治疗,只有在极为严重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是否采用介入治疗,并且要充分评估风险和收益。
2.肺动脉内溶栓
可以通过介入的方式将溶栓药物直接注入肺动脉内的血栓部位,使溶栓药物高浓度接触血栓,促进血栓溶解。这种局部溶栓的方式相比全身溶栓,能在提高溶栓效果的同时,减少全身出血的风险。例如,相关研究表明,肺动脉内溶栓对于部分肺栓塞患者能有效溶解血栓,改善肺栓塞的症状和预后。
年龄方面,老年患者在进行肺动脉内溶栓时,要密切监测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因为老年患者本身凝血功能可能存在一定变化,且肝、肾功能可能减退,影响溶栓药物的代谢。对于儿童肺栓塞患者,肺动脉内溶栓的应用极其谨慎,目前相关的临床应用经验较少,一般不优先考虑,主要还是以抗凝等基础治疗为主,除非有非常严格的适应证且经过多学科评估后认为风险可接受。
二、介入治疗的适用情况
1.高危肺栓塞患者
对于那些出现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高危肺栓塞患者,如收缩压低于90mmHg,或需升压药物维持血压的患者,介入治疗可以作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在这种紧急情况下,介入治疗能够迅速改善肺动脉的梗阻情况,挽救患者生命。
不同性别患者在高危肺栓塞的介入治疗上并无本质差异,但女性患者如果处于特殊生理期,如孕期或哺乳期,在考虑介入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地权衡利弊。因为孕期女性的身体处于特殊状态,介入治疗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哺乳期女性则需要考虑治疗药物和操作对乳汁分泌及婴儿的影响,需要多学科会诊来综合决策。
2.部分中危肺栓塞患者
对于一些中危肺栓塞患者,在经过评估后,如果存在溶栓禁忌等情况,也可以考虑介入治疗。中危肺栓塞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但仍有进展为高危肺栓塞的风险,介入治疗可以降低这种风险。
生活方式方面,对于有长期吸烟、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的肺栓塞患者,在考虑介入治疗时,需要在治疗前后帮助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因为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肺栓塞的预后,即使进行了介入治疗,也需要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降低复发等风险。例如,肥胖患者可能存在代谢紊乱等情况,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等,进而影响肺栓塞的恢复和复发概率。
三、介入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
1.优势
相比传统的全身溶栓等治疗方式,介入治疗具有局部药物浓度高、起效快的特点,能更迅速地改善肺栓塞患者的肺循环,降低死亡率。例如,在缩短患者症状缓解时间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对于一些不适合全身溶栓的患者,如存在严重出血风险的患者,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手段。
2.局限性
介入治疗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操作过程中可能导致血管损伤、出血等并发症。而且,并非所有肺栓塞患者都适合介入治疗,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例如,对于一些慢性肺栓塞患者,可能介入治疗的效果相对有限,更多还是采用其他治疗方式。
在年龄因素上,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储备功能差,发生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儿童肺栓塞极为罕见,介入治疗的相关研究数据匮乏,风险难以准确评估,所以一般不轻易采用介入治疗。
总之,肺栓塞可以进行介入治疗,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情严重程度、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评估后,谨慎选择是否采用介入治疗以及具体的介入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