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有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靠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等诊断,对症支持治疗,靠接种疫苗预防;荨麻疹是过敏性疾病,有风团等表现,靠临床表现诊断,用抗组胺药物等治疗,靠避免接触过敏原预防,不同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特点。
一、疾病定义与病因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发病率较高。麻疹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中复制,然后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感染。
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的过敏性疾病。其病因复杂,常见病因包括食物(如鱼虾、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等)、感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吸入物(如花粉、尘螨等)、接触物(如某些化学物质、金属制品等)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各种因素导致机体发生Ⅰ型超敏反应,使得肥大细胞等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从而出现风团样皮疹。
二、临床表现
麻疹:临床经过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潜伏期一般为6-18天,平均10天左右。前驱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黏膜出现柯氏斑(位于双侧颊黏膜近磨牙处,为0.5-1mm大小的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等。出疹期多在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耳后、发际出现,逐渐蔓延至面部、颈部、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和足底,为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恢复期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同时有色素沉着及细小脱屑。
荨麻疹: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风团,常突然发生,数小时内可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出现,此起彼伏。风团大小和形态不一,可伴有瘙痒,部分患者还可伴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呼吸道症状(如胸闷、呼吸困难等)。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三、诊断方法
麻疹: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史(如接触过麻疹患者等)、典型临床表现(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柯氏斑、皮疹等)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实验室检查,如采集患者鼻咽分泌物、血液等标本进行麻疹病毒核酸检测、麻疹病毒抗原检测或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等,若检测结果阳性可确诊。
荨麻疹: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风团样皮疹,伴或不伴瘙痒等)即可诊断,同时需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可能的诱因,必要时可进行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以明确可能的过敏原,但过敏原检测结果仅供参考,因为有时即使检测出过敏原,也不一定在此次发病中起作用。
四、治疗与预防
麻疹: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发热时可进行物理降温或适当使用退热药物;咳嗽时给予止咳药物等。预防主要是通过接种麻疹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同时在麻疹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若接触过麻疹患者,应进行医学观察等。对于儿童来说,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按时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的关键措施,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易感染麻疹病毒。
荨麻疹:治疗主要是去除病因,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缓解症状。对于急性荨麻疹,一般使用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物即可;对于慢性荨麻疹,可能需要调整抗组胺药物的剂量或种类。预防方面,应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生活环境清洁等。对于有过敏体质的人群,更要注意观察自身情况,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例如,对花粉过敏的人群在花粉季节应减少外出,或外出时佩戴口罩等。
五、特殊人群特点
儿童:儿童是麻疹的高发人群,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感染麻疹病毒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如肺炎、脑炎等。所以儿童应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健康状况,在麻疹流行季节加强防护。对于荨麻疹,儿童也较为常见,儿童荨麻疹的病因可能与食物过敏等关系较为密切,例如儿童可能对某些食物不耐受而引发荨麻疹,在治疗时应谨慎选择药物,尽量选择适合儿童使用的抗组胺药物,同时要注意避免儿童搔抓皮疹,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
孕妇:孕妇感染麻疹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如导致胎儿畸形等,所以孕妇应注意预防麻疹,若未接种过麻疹疫苗且未患过麻疹,在孕期应避免接触麻疹患者,必要时可在医生评估后接种麻疹疫苗(一般建议在孕前接种)。对于孕妇荨麻疹,治疗时应更加谨慎,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尽量以局部治疗为主,如使用炉甘石洗剂等缓解瘙痒症状,同时积极寻找并去除可能的诱因。
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麻疹后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如肺炎、心肌炎等,所以老年人也需要注意预防麻疹,若有接触麻疹患者的风险,可考虑接种麻疹疫苗。对于老年人荨麻疹,其病因可能与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药物等关系较为密切,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同时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