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发病机制与内外因素有关,属迟发型变态反应,临床表现分急性、亚急性、慢性,诊断依据病史等,治疗分一般和药物治疗;荨麻疹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致局限性水肿反应,多由接触变应原等引起,主要是Ⅰ型超敏反应介导,分急性和慢性,诊断依特点,治疗分一般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治疗需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内部因素(如慢性感染病灶、内分泌及代谢改变、血液循环障碍、神经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和外部因素(如食物、生活环境、动物皮毛、各种化学物质等)有关,是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发病多与接触变应原(如食物、药物、吸入物等)、感染、物理因素(如机械刺激、冷热、日光等)、精神及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主要是Ⅰ型超敏反应介导。
二、临床表现
湿疹
急性湿疹: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常对称分布。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针尖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皮损周边丘疱疹逐渐稀疏,常因搔抓形成点状糜烂面,有明显浆液性渗出。自觉瘙痒剧烈,搔抓、热水洗烫可加重皮损。
亚急性湿疹: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演变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但仍有少量丘疹、丘疱疹,皮损呈暗红色,可有少许鳞屑及轻度浸润。仍有剧烈瘙痒。
慢性湿疹:常由急性及亚急性湿疹迁延不愈转变而来,也可开始即呈现慢性炎症。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处,多对称发病。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表面凹凸不平,呈苔藓样变,颜色为暗红色或色素沉着,皮损界限清楚,自觉瘙痒剧烈,病情时轻时重,易复发。不同部位的湿疹有其各自特点,如耳部湿疹易受环境影响,常有皲裂;乳房湿疹多见于哺乳期女性,与哺乳有关;外阴、肛门湿疹瘙痒剧烈,常因搔抓、热水烫洗而加重。
荨麻疹
急性荨麻疹:起病常较急,患者常突然自觉皮肤瘙痒,很快于瘙痒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可孤立分布或扩大融合,皮肤表面凹凸不平,呈橘皮样。数小时内水肿减轻,风团变为红斑并逐渐消失,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新风团可此起彼伏,不断发生。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症状,胃肠道受累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累及喉头、支气管时,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感染引起者可出现寒战、高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全身中毒症状。
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病程常达数月或数年。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可持续3个月以上甚至更久。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湿疹:主要根据病史、皮疹特点、发病部位等进行诊断,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等特点有助于诊断,需与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等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过敏物的病史,皮疹多局限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去除病因后较快痊愈;神经性皮炎先有瘙痒后出现皮疹,苔藓样变明显,好发于颈部、肘膝关节伸侧及骶尾部等部位;银屑病皮损为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可见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等部位。
荨麻疹:根据突然发生的风团,皮疹消退后不留痕迹等特点一般不难诊断,需与丘疹性荨麻疹等鉴别。丘疹性荨麻疹好发于儿童,皮疹为梭形风团样丘疹,中央常有小水疱,好发于四肢暴露部位,病程较长,瘙痒剧烈但一般无全身症状。
四、治疗原则
湿疹
一般治疗:寻找可能诱因,如工作环境、生活习惯、饮食、思想情绪等,以及有无慢性病灶和内脏器官疾病。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暴力搔抓、过度擦拭及接触可能敏感的物质如皮毛制剂等;避免食用易致敏和刺激性食物,如海鲜、辣椒、酒等。
药物治疗:根据湿疹的分期和皮损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急性期无渗出或渗出不多者可用糖皮质激素霜剂,渗出多者可用3%硼酸溶液等冷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为防止和控制继发性感染,可加用抗生素;慢性期可选用软膏、硬膏、涂膜剂,顽固性局限性皮损可用糖皮质激素作局部皮内注射。瘙痒明显者可口服抗组胺药。
荨麻疹
一般治疗:去除病因,详细询问病史,尽量找到引起发作的原因并加以避免。如怀疑与感染有关,可应用抗生素;对食物过敏引起者,应避免再次食用相关食物等。
药物治疗: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可有效控制风团发作。急性荨麻疹病情严重、伴有喉水肿或过敏性休克时,应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同时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及采取其他抢救措施。慢性荨麻疹可选择2种不同类型的抗组胺药联合使用,待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湿疹和荨麻疹的治疗需更加谨慎。儿童湿疹应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可选用弱效糖皮质激素乳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且用药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儿童荨麻疹抗组胺药的选择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神经系统等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有无嗜睡、口干等不适。
孕妇:孕妇患湿疹或荨麻疹时,治疗需权衡利弊。湿疹孕妇一般不建议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局部使用安全性较高的药物,如炉甘石洗剂等缓解瘙痒。荨麻疹孕妇抗组胺药的选择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第二代抗组胺药中相对安全的品种,但仍需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湿疹和荨麻疹的治疗,药物选择上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老年人湿疹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注意可能增加感染、骨质疏松等风险,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老年人荨麻疹使用抗组胺药时要注意药物的嗜睡等副作用对老年人日常生活和安全的影响,如可能导致跌倒等意外,需告知老年人用药后避免进行危险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