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源性眩晕的治疗需根据病因和病情选择个体化方案,具体方法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

1.药物治疗
急性发作期可使用地西泮、苯海拉明等前庭抑制剂,缓解眩晕,血管扩张药,如倍他司汀,改善内耳微循环,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减轻内淋巴积水。若合并感染,需用抗生素,如头孢克洛;伴随恶心呕吐时,可联用止吐药,如甲氧氯普胺。
2.物理治疗
通过前庭康复训练(如Brandt-Daroff训练、Epley复位法)促进平衡功能恢复,耳石症患者可通过特定头位转换纠正耳石位置。
3.手术治疗
对药物难治性病例,可考虑内淋巴囊减压术、前庭神经切断术或半规管阻塞术,但需严格评估适应证,术后可能伴随听力下降等风险。
4.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限制钠盐摄入,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因摄入;发作期应卧床休息,避免突然转头或弯腰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