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崩漏出血可通过辨证论治、针灸疗法、中药外治法进行。

1.辨证论治
脾虚型主要表现为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色淡质稀,神疲气短,面浮肢肿等。治法为健脾益气,固冲止血,常用方剂如归脾汤加减。脾主统血,脾虚则统摄无权,血液非时而下。通过健脾益气之法,恢复脾的统血功能来止血。肾虚型又分肾阴虚和肾阳虚。肾阴虚型可见经血非时而下,量少淋沥不尽或量多势急,血色鲜红,头晕耳鸣等;肾阳虚型则为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沥不净,色淡质清,畏寒肢冷等。
2.针灸疗法
体针可选取关元、气海、三阴交、隐白等穴位。关元、气海为任脉穴位,能补益元气;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可调理三阴经气血;隐白为脾经井穴,是治疗崩漏的经验效穴。通过针刺这些穴位,起到调理气血、固摄经血的作用。耳针选取子宫、内分泌、皮质下、肾上腺等耳穴。通过刺激耳穴,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达到止血的目的。可以用王不留行籽压穴,让患者自行按压,以持续刺激耳穴。
3.中药外治法
敷贴法可选用一些具有止血作用的中药制成敷贴,贴于相应穴位或腹部等部位。例如,将艾叶、附子等中药研末,用酒调和后敷于神阙穴,有温经止血的作用。神阙穴属任脉,通过药物作用于神阙穴,能调节经络气血,起到止血效果;灌肠法将中药煎剂通过灌肠的方式导入肠道,使药物经肠道吸收,发挥作用。适用于崩漏出血较急且不适合口服药物的情况。药物可选用具有清热止血、化瘀止血等作用的中药,如槐花、地榆、三七等配伍煎制后灌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