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仅为轻度肥大,仅表现为轻微鼻塞、鼻涕黏稠,且未影响呼吸、嗅觉及睡眠质量,通常不严重;但若肥大程度较重,导致持续性鼻塞、张口呼吸、睡眠打鼾,甚至引发血氧浓度下降,则需警惕。常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如糠酸莫米松、丙酸氟替卡松)通过抑制黏膜炎症反应减少组织水肿;抗组胺药(如氮卓斯汀)针对合并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可减轻黏膜充血,但单独使用对结构性肥大的疗效有限,常与糖皮质激素联用。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通过收缩血管快速缓解鼻塞,但连续使用超过7天可能引发药物性鼻炎,仅建议短期(≤3天)用于急性发作期。
2.物理治疗
可使用0.9%生理盐水或高渗海水(2.3%)每日2次冲洗,可清除分泌物、减轻黏膜水肿;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通过40~70℃低温使黏膜下组织凝固坏死,适用于中重度肥大且药物疗效不佳者,术后3个月下鼻甲体积平均缩小30%,通气功能改善率达80%。微波治疗利用高频电磁波产生热效应消融增生组织,操作简便但术后水肿较明显,需配合糖皮质激素使用。
3.手术治疗
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是传统手术方式,手术可切除部分下鼻甲骨及黏膜,适用于骨性肥大为主者,但可能破坏鼻腔正常结构,术后干痂形成率较高。下鼻甲骨折外移术通过骨折下鼻甲骨并向外侧移位,保留黏膜完整性,术后鼻腔干燥发生率降低50%,适用于黏膜肥厚合并骨性偏曲者。鼻内镜下下鼻甲成形术结合影像学定位精准切除增生组织,术后3年复发率仅12%,是目前主流的微创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