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与风湿性关节炎在病因、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1.病因
类风湿关节炎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遗传、环境、感染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在其中起一定作用,若家族中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亲属发病风险可能增加;环境因素如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等可能诱发该病;感染因素方面,某些病毒、细菌等感染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导致类风湿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主要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当人体感染该细菌后,免疫系统错误地将关节组织当作攻击目标,引发炎症反应。年龄较小的儿童及青少年相对更易因链球菌感染而患上风湿性关节炎,生活卫生条件较差、居住环境拥挤等情况会增加链球菌感染风险,进而提高患风湿性关节炎的可能性。
2.发病特点
类风湿关节炎多发生于30~50岁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病情呈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主要侵犯小关节,如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常为对称性受累。起病相对较隐匿,病情逐渐进展,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关节畸形、功能丧失。
风湿性关节炎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发病前常有链球菌感染病史,如扁桃体炎等。起病较急,常累及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肘关节等,一般呈游走性,即一个关节的炎症消退后,另一个关节又出现炎症。病情有自限性,一般在经过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但如果反复发作,可能会累及心脏等重要器官。
3.临床表现
类风湿关节炎除了关节症状外,还可能有全身症状,如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等。关节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晨起时关节僵硬感较为明显,一般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活动后可稍有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关节僵硬会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常见的畸形有手指的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等。
风湿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热、痛,疼痛具有游走性特点。一般不会导致关节畸形,但如果风湿活动累及心脏,可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出现心悸、气短、心前区杂音等表现,儿童在患风湿性关节炎后,如果心脏受累,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需要密切关注心脏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