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常用的中药通常包括黄柏、苦参、苍术、防风、蝉蜕等,外用药则包括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红霉素软膏、水杨酸软膏等。

一、中药
1、黄柏
黄柏为清热燥湿要药,其性苦寒,能泻火解毒、燥湿止痒。现代研究表明,黄柏含小檗碱等成分,可抑制马拉色菌等脂溢性皮炎相关病原菌,通过调节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皮损红肿。临床多用于头皮油腻、红斑伴黄色痂屑的湿热型患者,但脾胃虚寒者需慎用,避免长期过量导致腹泻。
2、苦参
苦参以清热燥湿、杀虫止痒见长,其苦参碱成分可抑制皮脂分泌、调节免疫反应。外用苦参煎剂或制剂能缓解头皮瘙痒、减少鳞屑,尤其适合伴真菌感染的病例。需注意高血压患者静脉使用可能引发低血压,口服制剂脾胃虚寒者易出现胃痛,建议饭后短疗程使用。
3、苍术
苍术能健脾燥湿、祛风散寒,针对脾失健运、湿浊内生的脂溢性皮炎。其挥发油成分可改善皮肤油腻状态,减少鳞屑堆积。常与黄柏配伍成二妙散,增强燥湿效力。但阴虚火旺者使用可能加重口干、便秘,需结合舌脉辨证调整剂量。
4、防风
防风以祛风解表、胜湿止痛为功,适用于外感风邪或风燥伤肤的脂溢性皮炎。其含升麻素苷等成分,可缓解皮肤干燥、脱屑及阵发性瘙痒。常与荆芥、白鲜皮配伍,增强祛风止痒效果。但血虚风燥者过量使用可能耗伤阴液,需控制疗程。
5、蝉蜕
蝉蜕质轻性寒,善疏散风热、透疹止痒,对脂溢性皮炎伴风热蕴肤证有效。其甲壳素成分可调节皮肤屏障功能,减轻炎症后色素沉着。常用于头皮红斑、渗出明显的急性期,但孕妇及过敏体质者需先做药敏试验,避免引发接触性皮炎。
二、外用药物
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
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属弱效糖皮质激素,可快速减轻脂溢性皮炎引起的红斑、瘙痒及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为抑制免疫细胞活性,减少炎症因子释放,适用于急性期或皮损广泛的情况。但长期使用可能引发皮肤萎缩、色素沉着,需避免面部连续使用超过两周,且不宜用于皮肤破溃处。
2、他克莫司软膏
他克莫司软膏为非激素类免疫调节剂,通过抑制T细胞活化减轻皮肤炎症,尤其适合面部、耳后等敏感部位。其优势在于无激素依赖性,可减少皮肤变薄风险,但初期使用可能伴随灼热感或刺痛,需逐步建立耐受。用药期间需严格防晒,避免紫外线加重刺激。
3、吡美莫司乳膏
吡美莫司乳膏与他克莫司同属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能有效控制脂溢性皮炎的慢性复发。其渗透性强,可深入表皮层调节免疫反应,适合反复发作的头皮或躯干部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瘙痒加重,建议先小面积试用,确认无过敏反应后再扩大使用范围。
4、红霉素软膏
红霉素软膏为抗生素类外用药,可抑制马拉色菌等病原菌繁殖,辅助治疗脂溢性皮炎继发感染。其抗菌谱广,适用于皮损渗出、结痂或伴轻度脓疱的情况。但单纯性脂溢性皮炎无感染时无需使用,长期滥用可能破坏皮肤微生态平衡,需严格遵循适应症。
5、水杨酸软膏
水杨酸软膏通过溶解角质、减少皮脂分泌改善脂溢性皮炎症状,尤其适合头皮油腻、鳞屑增厚的病例。其可促进老旧角质脱落,防止毛囊口堵塞,但高浓度可能引发皮肤刺激,建议选择低浓度制剂。用药后需加强保湿,避免过度去角质导致皮肤屏障受损。
若用药后出现灼烧感、红肿加重或渗液增多,可能提示过敏或用药不当,需立即停药并就医。日常需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清洁或搔抓,以降低复发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