霰粒肿手术后磨眼睛可能是角膜上皮损伤、结膜充血水肿、干眼症加重、术后炎症反应、瘢痕增生刺激等原因引起,治疗措施有一般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角膜上皮损伤
霰粒肿手术需在眼睑结膜面作切口,操作过程中可能因器械摩擦或患者眼球转动导致角膜上皮轻微剥脱。术后角膜神经暴露,引发异物感、流泪及畏光,眨眼时摩擦感明显。
通常24-48小时内可自行修复,恢复期间应避免揉眼、长时间用眼、佩戴隐形眼镜,防止加重损伤。外出时佩戴防风沙眼镜,减少光线刺激,促进角膜组织恢复。
2.结膜充血水肿
手术创伤引发结膜血管扩张,导致术眼结膜充血、球结膜水肿,表现为眼白部分发红、肿胀。水肿组织压迫眼球表面,产生持续摩擦感。
术后48小时内,用清洁毛巾包裹冰袋冷敷术眼,每次10-15分钟,每日3-4次,通过收缩血管减轻充血、水肿程度;48小时后改为热敷,用40℃左右温热毛巾敷眼,每次10分钟左右,每日2-3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水肿吸收。
3.干眼症加重
霰粒肿患者术前多存在睑板腺功能障碍,术后因局部炎症反应,可能诱发或加重干眼症,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眼表干燥,摩擦感随眨眼频率增加而加剧。
患者可以在医嘱下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氟米龙滴眼液、聚乙烯醇滴眼液等药物,能够减轻局部炎症,改善泪膜稳定性,从而减少眼表摩擦及异物感。
4.术后炎症反应
若术后未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或个人卫生不佳,可能引发结膜炎、角膜炎,在炎性物质的刺激下可能导致眼部分泌物增多、眼红加重,伴明显异物感及疼痛。
结膜炎、角膜炎患者应遵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酯分散片、青霉素V钾片、阿莫西林分散片等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分泌物增多、眼睛疼痛等不适感。
5.瘢痕增生刺激
切口愈合过程中若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可能形成结膜面微小瘢痕,瘢痕组织粗糙面摩擦角膜。表现为术后2-4周逐渐出现的间歇性异物感,裂隙灯下可见结膜面白色条索。
瘢痕增生严重的患者需要积极配合专业医生采取瘢痕松解术,松解过度增生的瘢痕组织,解除其对周围组织的牵拉与压迫,从而恢复受影响部位的正常功能,缓解眼部疼痛、紧绷感。
需要注意的是,若术后还出现眼红加重、分泌物增多或视力下降等不适感,应立即至眼科门诊进行裂隙灯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