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其主要病因有肛周脓肿(最常见病因,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易形成肛瘘,不同年龄段、生活方式及有相关病史者易患)、直肠肛门损伤(外伤、异物吞咽或肛门镜检查等致损伤,细菌侵入感染形成肛瘘,不同年龄及有相关病史者易患)、结核杆菌感染(结核杆菌侵犯肛管直肠致结核性肛瘘,有结核病史或接触史、免疫力低者易患)、溃疡性结肠炎(炎症长期刺激肛管直肠致肛瘘,成年人、病情反复者易患)、克罗恩病(累及肛管直肠引发肛瘘,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加重病情致肛瘘发生)。
肛周脓肿:这是肛瘘最常见的病因。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腔壁形成结缔组织增生的管壁,即瘘管,从而形成肛瘘。例如,当肛腺感染引发肛周脓肿,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脓肿破溃后就容易发展为肛瘘。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发生肛周脓肿进而导致肛瘘,男性由于肛腺分泌活跃等因素相对更易患肛周脓肿相关疾病。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酒、进食大量辛辣刺激性食物的人,肛腺受刺激分泌增加,感染风险升高;有克罗恩病等病史的患者,自身免疫相关的肠道炎症可能影响肛管直肠局部的免疫防御,更容易出现肛周感染,增加肛瘘发生风险。
直肠肛门损伤:外伤、吞咽异物或肛门镜检查等导致直肠肛门损伤,细菌可经损伤处侵入感染,进而形成肛瘘。比如,意外的外力撞击肛门部位造成直肠肛门损伤,若伤口处理不当,细菌入侵就可能引发感染形成肛瘘。不同年龄人群因活动特点不同损伤风险有差异,儿童活泼好动,玩耍时可能发生意外损伤;成年人可能因工作等原因受到外伤。生活方式中,从事特殊职业需要频繁进行肛门镜检查等操作的人群,若操作不规范或术后护理不当,也易引发肛瘘。有直肠肛门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局部组织解剖结构改变,再次感染形成肛瘘的几率增加。
结核杆菌感染:结核杆菌可侵犯肛管直肠,引起结核性肛瘘。这类肛瘘通常病程较长,病情较为隐匿。有结核病史或结核接触史的人群,感染结核杆菌后若累及肛管直肠部位,就可能引发肛瘘。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艾滋病患者等,更容易感染结核杆菌而出现相关病变。生活方式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若接触结核杆菌,感染风险更高;有结核病史的人群病情复发时也可能累及肛管直肠导致肛瘘。
溃疡性结肠炎:炎症长期刺激肛管直肠,可导致肛瘘的发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肠道炎症持续存在,会影响肛管直肠局部的组织,使感染的几率增加,进而引发肛瘘。这类患者多为成年人,病情反复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肛瘘的风险更高。生活方式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需要长期关注病情,不规范的治疗或生活不规律等可能加重肠道炎症,增加肛瘘发生可能。有溃疡性结肠炎病史的人群要密切监测肛管直肠情况,预防肛瘘发生。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肠道各部位,包括肛管直肠,从而引发肛瘘。克罗恩病患者肠道出现炎症性病变,容易导致肛管直肠周围感染形成肛瘘。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差异,但病情特点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中,克罗恩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对病情影响较大,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加重肠道炎症,进而增加肛瘘发生风险。有克罗恩病病史的人群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降低肛瘘发生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