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等出现问题的急性疾病,分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等类型,有年龄、生活方式、特殊人群等危险因素,可通过环境调节、个人防护、合理安排活动预防,发生后需依不同类型进行转移散热等紧急处理并送医抢救。
中暑的分类及表现
热痉挛: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时。表现为肌肉痉挛,以四肢肌肉及腹肌等频繁痉挛多见,患者意识清楚,体温一般正常。
热衰竭:常发生于老年人、儿童以及慢性疾病患者。主要是由于大量出汗导致体液和体钠丢失过多,引起循环容量不足。表现为头晕、头痛、口渴、多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体温稍高或正常。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多发生于高温且湿度较大时。主要因汗腺功能衰竭导致散热受阻,核心体温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等。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又称为经典型热射病)。劳力性热射病多在高温、湿度大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发病,患者多为健康年轻人;经典型热射病多见于年老体弱和慢性疾病患者,一般是在高温环境下逐渐发病。
中暑的危险因素
年龄因素:儿童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体温调节能力下降,都较易发生中暑;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汗腺功能不完善,在高温环境中更易散热困难导致体温升高;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如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对体温变化的耐受和调节能力降低。
生活方式因素: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或活动,如户外建筑工人、农民等;穿着不透气、导热的衣物,会影响散热;过度疲劳、睡眠不足会使身体的应激和调节能力下降,增加中暑风险;饮酒会影响血管舒缩功能和体温调节,增加中暑几率。
特殊人群风险: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其自身的基础疾病会影响身体对热环境的适应和调节,例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循环功能可能受限,影响散热;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自主神经病变,影响汗腺功能;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可能受损。此外,肥胖人群体表面积相对较小,散热相对困难,也较易中暑。
中暑的预防措施
环境调节:在高温天气时,室内应保持通风降温,可使用空调等设备将温度调节至适宜范围;户外工作场所应尽量搭建遮阳设施,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个人防护:外出时应佩戴遮阳帽、太阳镜,穿着轻薄、透气、浅色的衣物,以利于反射热量和散热;适当补充水分,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以补充因出汗丢失的盐分。
合理安排活动: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高温时段尽量减少外出;对于儿童、老年人及慢性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照顾,根据天气情况调整活动计划。
中暑的紧急处理
一旦发生中暑,应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进行散热。对于热痉挛患者,可给予含盐饮料,若痉挛不缓解可遵医嘱补充钙剂;热衰竭患者应使其平卧,头略低,口服淡盐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必须立即采取紧急降温措施,如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在额头、腋窝等部位放置冰袋等,并迅速送往医院进行抢救,同时要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