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窦炎与痔疮在定义病理部位、症状表现、检查方法、发病原因和治疗原则上有差异,不同人群患这两种病也有不同特点,肛窦炎是肛窦、肛门瓣的急慢性炎症,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肿大,各自有不同症状、检查、病因及治疗方式,不同人群患病有不同特点。
一、定义与病理部位
肛窦炎:肛窦炎是肛窦、肛门瓣发生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肛窦位于直肠末端与肛管起始部位的交界地带,呈漏斗状,开口向上,易积存粪便或被分泌物阻塞,引发感染。
痔疮: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疾病,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是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混合痔则是内痔和外痔混合存在。
二、症状表现
肛窦炎:主要症状为肛门部坠胀感,排便时因粪便刺激肛窦,可出现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臀部及尾骨部位,还可伴有少量黏液性分泌物自肛门流出,若炎症波及括约肌,可引起括约肌痉挛,出现不同程度的肛门部疼痛。
痔疮:内痔常见症状是便血,多为便后滴血或喷射状出血,无痛性间歇性便血是其特点,随着病情进展,内痔可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还可伴有黏液流出;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及炎症时,可出现疼痛,称为血栓性外痔,疼痛较为剧烈。
三、检查方法
肛窦炎:肛门指诊时可摸到肛窦处有硬结、凹陷,按压时有压痛,有时可触及小的脓性分泌物;肛门镜检查可见肛窦、肛门瓣充血、水肿,肛窦内有脓性分泌物,或可见隐窝口红肿。
痔疮:肛门视诊可观察到外痔的形态、大小及位置等,内痔一般需在排便后或用肛门镜检查时才能看到,内痔脱出时可在肛门外看到暗红色肿物,混合痔则可见内痔和外痔的特征同时存在。
四、发病原因差异
肛窦炎:主要是由于肛窦的解剖特点导致易存粪便等异物,引发感染,如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醇酒厚味,导致湿热内生,下注肛门;或肠道寄生虫、腹泻等刺激肛窦;此外,肛门局部损伤,如粪便擦伤肛窦,也可引起炎症。
痔疮:与多种因素有关,久坐、久站、长期便秘或腹泻等可导致肛管直肠部位静脉丛瘀血,引发痔疮;妊娠妇女由于盆腔静脉受压,也易发生痔疮;另外,年龄增长,肛门直肠部位的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也是痔疮发病的一个因素。
五、治疗原则不同
肛窦炎:一般先采用保守治疗,如保持肛门清洁,可用温水坐浴,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局部应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等;对于病情顽固、保守治疗无效的肛窦炎,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肛窦切开引流术等。
痔疮:初期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避免久坐久站,保持大便通畅,多食蔬菜水果,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等,局部应用痔疮膏、痔疮栓等药物治疗;对于病情较重,如内痔脱出不能回纳、反复出血、疼痛剧烈的外痔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外痔切除术等。
不同人群在患肛窦炎或痔疮时也有不同特点,例如儿童患肛窦炎相对较少,多与腹泻等肠道问题相关,治疗时需更注重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创伤,以保守治疗为主;妊娠期女性患痔疮较为常见,治疗时要考虑到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如局部坐浴、外用相对安全的药物等;老年人患这两种疾病时,往往身体机能较差,在治疗上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