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冻疮,可从保暖防护、保持皮肤干燥清洁、促进血液循环、饮食调节、改善居住环境等方面着手。保暖防护要穿戴合适衣物、使用防护用品;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需及时擦干水分、注意洗澡相关事项;促进血液循环可通过适度运动、按摩易冻部位;饮食上适当多吃温热食物;改善居住环境要调节室内温湿度。
一、保暖防护方面
穿戴合适衣物:在寒冷环境中,应穿着宽松、保暖且透气性好的衣物,例如选择羽绒、羊毛等材质的服装,保证身体尤其是手部、脚部、耳部等易发生冻疮部位的温暖。儿童由于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要注意及时增添衣物,选择保暖性能佳的儿童专用防寒服;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较慢,也需特别注重保暖,可适当增加衣物的厚度和保暖层。对于生活方式较为活跃,如经常在户外活动的人群,要根据活动强度及时调整衣物,避免因出汗后衣物潮湿导致热量散失而引发冻疮。
使用防护用品:外出时可佩戴手套、耳罩、围巾等防护用品。手套应选择合适尺寸,保证手部活动自如且保暖;耳罩要能完全覆盖耳部;围巾要厚实,能有效阻挡寒风侵入颈部。在寒冷多风的天气里,骑车等出行的人群,除了穿戴上述防护用品外,还可使用防风的面罩等,全方位保护易冻部位。
二、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及时擦干水分:如果皮肤不慎沾水,要尽快用干净的毛巾擦干。尤其是手部、脚部等部位,沾水后水分蒸发会带走大量热量,增加冻疮发生风险。儿童玩耍后容易出汗或沾水,家长要及时帮助其擦干;从事水上作业或经常接触水的特殊职业人群,工作间隙要及时擦干身体和手部等部位。
清洁皮肤注意事项:保持皮肤清洁,但要注意洗澡水温度不宜过高,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破坏皮肤表面的油脂层,降低皮肤的防御能力。使用温和的沐浴产品,洗完澡后可适当涂抹一些具有保湿作用的护肤品,保持皮肤的湿润度,但要避免在易冻部位涂抹过于油腻厚重且可能影响散热的产品。
三、促进血液循环
适度运动:日常可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跳绳等,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运动能加快身体代谢,使血液流动更加顺畅,有助于预防冻疮。儿童可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学龄前儿童可在家长陪伴下进行简单的户外活动;老年人运动要适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身体不适,可选择慢走、太极拳等运动项目。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计划,长期坚持。
按摩易冻部位:每天可对易发生冻疮的部位进行按摩,如双手相互揉搓,促进手部血液循环;用手轻轻按摩耳部、脚部等。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以局部皮肤有轻微发热感为宜。对于一些长期卧床或活动不便的人群,家属可帮助其进行易冻部位的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四、饮食调节
摄入温热食物:适当多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牛肉、桂圆、红枣等,这些食物有助于补充身体热量,促进血液循环。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饮食有不同特点,儿童可通过合理搭配饮食来摄入温热食物,如将羊肉做成软烂易消化的辅食;老年人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消化吸收,避免食用过于油腻或难以消化的温热性食物。生活方式偏向sedentary(久坐)的人群,可适当增加温热食物的摄入来改善血液循环状况。
五、改善居住环境
调节室内温度湿度:室内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一般室内温度可维持在18-25℃,湿度保持在40%-60%。使用暖气或空调调节温度时,要注意定期通风,避免空气过于干燥。对于居住环境较差的人群,如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生活,要尽量创造条件改善居住环境,如使用除湿设备降低室内湿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