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按组织学分类,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其发病与遗传、炎症刺激、生活方式、年龄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诊断可通过直肠指检、结肠镜检查、钡剂灌肠检查等,治疗原则包括内镜下治疗和手术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孕期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分类
直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其分类较多,按组织学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癌前病变,与直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二、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患者肠道会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有极高的癌变倾向,这类患者往往有家族遗传病史。
2.炎症刺激:直肠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炎症,可导致肠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形成息肉。炎症会使局部黏膜反复损伤、修复,进而引发息肉。
3.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脂、高蛋白、低纤维饮食的人群,肠道内环境不利于健康,容易诱发直肠息肉。此外,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增加直肠息肉的发病风险。
4.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的更新、修复能力下降,直肠息肉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直肠息肉。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较轻时:大部分直肠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肠道疾病做检查时发现。
2.症状较明显时:可能出现便血,一般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量不多,常附着在粪便表面。若息肉较大,可引起肠道刺激症状,如腹泻、里急后重(有便意但排便不尽感)等。息肉较大时还可能脱出肛门外,部分患者可自行发现肛门有肿物脱出。
四、诊断方法
1.直肠指检:医生通过直肠指检可触及距离肛门较近的息肉,是简单有效的初步检查方法,但对于距离肛门较远的息肉不易发现。
2.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直肠息肉最主要的方法,不仅可以直接观察息肉的形态、大小、部位等,还能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息肉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等。
3.钡剂灌肠检查:通过向肠道内注入钡剂,然后进行X线检查,可发现较大的息肉,但相对结肠镜检查,其准确性稍差,对小息肉的检出率较低。
五、治疗原则
1.内镜下治疗:对于较小的息肉,可通过结肠镜进行内镜下切除,如高频电凝切除术、氩离子凝固术等。这种方法创伤小,患者恢复快。
2.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基底较宽的息肉,或内镜下切除困难的息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如经肛门息肉切除术等。如果息肉为恶性,还需要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根治性手术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直肠息肉相对较少见,若发生直肠息肉,多为错构瘤性息肉等。儿童患者在诊断和治疗时需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式,尽量减少对儿童身体的创伤和不良影响。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排便情况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诊断直肠息肉时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选择检查和治疗方案时需更加谨慎,要评估手术或内镜治疗对其基础疾病的影响以及手术耐受等情况。
3.女性孕期:孕期发现直肠息肉时,治疗需格外谨慎。一般来说,若息肉无明显症状,可在产后再进行处理;若息肉有明显出血等症状,需在充分评估孕期情况和息肉病情后,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方式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