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有流脓、肿痛、瘙痒等症状表现,专科检查包括肛门指诊、探针检查、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等,病史询问需了解既往肛周感染史、疾病史、手术史等情况。
一、症状表现
1.流脓:肛瘘患者常可见肛周皮肤有脓性分泌物排出,分泌物的多少与肛瘘的病程、瘘管的复杂程度等有关。新形成的肛瘘流脓较多,味道较臭,有时还可伴有粪便样物质;而陈旧性肛瘘流脓量相对较少,若处于静止期可能暂时不流脓。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因身体状况不同,流脓情况可能有差异,比如儿童肛瘘患者,由于其身体代谢等特点,流脓表现可能在严重程度和频率上与成人有所不同,但本质都是肛周有异常脓性分泌物流出。
2.肿痛:当肛瘘引流不畅时,可出现肿痛症状。炎症急性发作时,局部会出现红肿热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一般在排便、行走等动作时可能会加重。对于女性患者,由于生理结构相对特殊,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抵抗力可能会有所下降,肛瘘肿痛症状可能会相对更明显;而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可能不如中青年,肿痛带来的不适可能会更突出。
3.瘙痒:由于分泌物不断刺激肛周皮肤,患者会感到肛周瘙痒,皮肤可因搔抓而出现抓痕、糜烂等改变。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比如长期久坐、出汗多的患者,肛周局部环境潮湿,更有利于细菌滋生,会加重瘙痒症状;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因为血糖控制不佳等原因,也容易出现肛周瘙痒加重的情况,且瘙痒可能更难缓解。
二、专科检查
1.肛门指诊:医生通过肛门指诊可以触摸到肛管或直肠内的条索状肿物,按压时有压痛,有时还能触及到瘘管的走行。对于儿童患者,进行肛门指诊时要特别轻柔,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肛门括约肌松弛等情况,在操作时需要更加谨慎,要根据患者的具体肛门括约肌张力等情况来调整指诊的力度和方式。
2.探针检查:用探针从肛瘘外口探入,可尝试探查内口的位置,但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暴力,防止造成假道等情况。不同性别患者在探针检查时,因解剖结构的细微差异可能会有不同的操作感受,但主要目的都是明确瘘管的走向和内口情况。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帮助显示肛瘘瘘管的位置、走行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于肥胖患者,超声检查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仍能提供一定的诊断信息;妊娠期女性进行超声检查相对较为安全,通过超声可以辅助判断肛瘘的相关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肛瘘的复杂结构,包括瘘管的分支、与括约肌的关系等,是目前诊断肛瘘较为准确的影像学方法。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状况的患者都可以进行MRI检查,但对于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等特殊情况的患者需要提前告知医生,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MRI检查。
三、病史询问
1.既往肛周感染史: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肛周脓肿等感染病史,因为肛瘘大多是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的。儿童患者可能既往有肛周脓肿反复发作的情况,这与儿童肛周皮肤薄嫩、免疫力相对较低等因素有关;成年患者如果有反复的肛周脓肿发作,就需要高度警惕肛瘘形成的可能。
2.疾病史:询问患者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克罗恩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肛瘘的发生、发展和治疗。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高,容易导致感染不易控制,肛瘘可能更容易反复发作且难以愈合;患有克罗恩病的患者,除了肛周肛瘘表现外,还可能有肠道的其他病变,在诊断和治疗肛瘘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的影响。
3.手术史:如果患者既往有肛周相关手术史,需要了解手术的具体情况,因为手术可能会导致肛瘘的形成或影响肛瘘的诊断和治疗。比如曾有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的患者,后续出现肛周流脓等情况,就更要考虑肛瘘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