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脱肛即直肠脱垂,有解剖、腹压增加、盆底组织发育不全等常见原因,初期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可自回纳,加重时直肠全层脱出难自回纳且易嵌顿等,可通过体格检查、内镜检查诊断,非手术治疗包括一般、注射治疗,手术治疗用于保守无效严重脱垂者,预防需注意饮食、治疗相关疾病、训练排便等,不同年龄儿童脱肛有特点及相应护理要点。
儿童脱肛的常见原因
解剖因素:儿童骶骨弯曲度未完全发育,直肠较垂直,黏膜下组织松弛,固定不牢,容易发生脱垂。例如,婴儿时期骨骼发育不完善,直肠周围支持组织相对薄弱。
腹压增加:长期便秘、腹泻、咳嗽、排尿困难等情况会使腹压增高,推动直肠向下脱出。比如,经常便秘的儿童,排便时需要用力,腹压升高,易引发脱肛;患有慢性咳嗽的儿童,频繁咳嗽使腹压持续增加,也可能导致直肠脱垂。
盆底组织发育不全:儿童盆底肌肉、筋膜等组织发育尚不完善,对直肠的支持固定作用较弱,容易出现脱肛。
儿童脱肛的临床表现
初期表现: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脱出物呈淡红色,表面为黏膜,有放射状沟纹。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排便后肛门有肿物突出,家长发现后用手能将其推回。
加重时表现:随着病情加重,直肠全层脱出,且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后才能回纳。脱出物可伴有黏液分泌,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瘙痒、湿疹等。严重时,在咳嗽、哭闹、行走等腹压增加的情况下也可脱出,且脱出物容易发生嵌顿,出现红肿、疼痛、坏死等情况。
儿童脱肛的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观察肛门周围情况,在儿童排便或增加腹压时检查是否有直肠脱出。同时,检查脱出物的形态、颜色等。
内镜检查:必要时可进行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以了解直肠内部情况,排除其他肠道疾病。
儿童脱肛的治疗与预防
非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对于幼儿直肠脱垂,多数可在5岁前自愈,主要采取保守治疗。应注意改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和腹泻。排便时不要长时间蹲坐,缩短排便时间。例如,让儿童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好习惯,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注射治疗:适用于部分儿童患者,通过向直肠黏膜下或直肠周围注射药物,使黏膜与肌层粘连固定。但该方法需谨慎操作,注意药物剂量等问题。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脱垂严重的儿童,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需根据儿童具体情况选择,如直肠悬吊固定术等。
预防措施:家长要注意儿童的饮食均衡,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摄入,预防便秘;积极治疗慢性咳嗽等可增加腹压的疾病;训练儿童正确的排便习惯,避免长时间用力排便。同时,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保持肛周清洁,预防肛周皮肤病变。
不同年龄儿童脱肛的特点及护理要点
婴儿期:婴儿直肠脱垂多与发育不完善有关。护理时要特别注意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每次排便后用柔软的纸巾轻轻擦拭,并用温水清洗肛周。换尿布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刺激肛门周围。同时,密切观察婴儿排便情况,如有便秘及时调整喂养方式,可适当增加母乳喂养量或在医生指导下添加有助于排便的辅食。
幼儿期:幼儿开始有自主排便意识,但控制能力较差。家长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坐便盆,时间不宜过长。在饮食上,保证营养均衡,增加蔬菜、水果等食物的摄入,防止便秘。当幼儿发生脱肛时,要让幼儿平卧,轻轻将脱出物推回肛门内,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黏膜。推回后可让幼儿适当休息,减少活动。
学龄期:学龄期儿童活动量增加,要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或剧烈运动。在学校时,如有便意要及时告知老师,尽快如厕。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避免因脱肛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关心和疏导,帮助儿童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