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分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有相应症状且机体代偿,儿童、老人易出现,轻症中暑体温超三十八度且有症状加重及循环改变等表现,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特殊生理阶段、体质弱人易发生,重症中暑包含热痉挛(大量出汗后肌肉痉挛、体温多正常,儿童、老人有不同影响)、热衰竭(头晕头痛等、体温轻度升高或正常,有慢性病者易发生)、热射病(重症最严重分劳力性和非劳力性,儿童进展快、老人预后差、有病史者病情复杂,劳力性多在高温体力活动强时发生、非劳力性常见于老人等)。
一、先兆中暑
症状表现:在高温环境下,出现乏力、大汗、口渴、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等症状,体温基本正常或轻度升高(一般在37.5℃左右)。此阶段机体尚处于代偿阶段,若能及时脱离高温环境,稍作休息即可恢复。例如,长时间在炎热户外劳作的人,开始出现上述不适,但通过转移到阴凉处,补充水分后可缓解。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善,相比成人更容易出现先兆中暑,且可能症状表现相对不典型,需要更密切观察。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体温调节能力减弱,也较易发生先兆中暑,应格外注意在高温环境下的防护。
二、轻症中暑
症状表现:体温往往升高到38℃以上,除了先兆中暑的症状加重外,还可能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比如,在高温环境中持续工作较长时间后,体温明显升高,同时伴有上述循环方面的改变。
性别差异影响: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阶段,可能对热的耐受性稍有不同。例如,经期女性可能在相同高温环境下更易出现轻症中暑表现,需要更注意休息和补水。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缺乏运动、体质较弱的人,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发生轻症中暑。而经常进行户外活动、体质较好的人相对耐受性稍强,但也不能完全忽视防护。
三、重症中暑
热痉挛
症状表现:多发生在大量出汗后,主要表现为对称性的肌肉痉挛,好发于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常见,常伴有收缩痛。体温多正常。例如,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后大量出汗,随后出现下肢肌肉痉挛疼痛。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在高温下大量出汗后,也可能发生热痉挛,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仔细观察其肌肉是否有异常痉挛表现。老年人发生热痉挛时,由于肌肉力量和恢复能力下降,可能恢复相对较慢。
热衰竭
症状表现: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搏细弱或缓慢、血压下降、昏厥或意识模糊等,体温轻度升高或正常。比如,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站立工作后,出现上述一系列循环功能不全的表现。
生活方式影响: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人,本身血液循环调节就可能存在问题,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发生热衰竭,需要特别注意控制基础疾病,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活动。
热射病
症状表现:是重症中暑中最严重的类型,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劳力性热射病多在高温、湿度大且体力活动强度大的情况下发生,患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出现意识障碍、抽搐、昏迷等,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非劳力性热射病常见于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等,体温也明显升高,可伴有精神行为异常等表现。例如,在夏季高温天气下进行剧烈体育运动的人突发高热、昏迷,就是劳力性热射病的表现;而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在高温环境中未及时避暑,出现体温升高、意识模糊则可能是非劳力性热射病。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热射病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迅速,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更不完善。老年人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热射病预后往往较差,死亡率相对较高,需要重点预防其发生,如在高温天气尽量减少外出,保持室内凉爽。
病史影响:有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病史的人,发生热射病时病情可能更复杂,治疗难度更大,需要在高温季节格外关注自身身体状况,严格做好防暑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