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原因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多由情绪等诱发致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脑供血不足,多见于体质弱等年轻人)、心源性晕厥(因心脏疾病致心输出量急剧减少脑供血中断,各年龄段有基础心脏疾病者易发生)、脑源性晕厥(脑部血管循环障碍致脑供血不足,多见于有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其他原因(血液成分异常如低血糖、贫血可致晕厥,低血糖常见于糖尿病等患者,贫血可见于各年龄段有相关情况人群);临床表现有前驱症状(头晕等逐渐出现提示即将晕厥)、发作时表现(意识丧失、姿势改变等)、恢复期表现(乏力等短时间可缓解,严重者可能遗留后遗症)。
一、晕厥的原因
(一)血管迷走性晕厥
1.发生机制:多由情绪紧张、疼痛、恐惧等诱发,当这些因素刺激人体时,会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进而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引发晕厥。常见于年轻人,尤其在站立位时容易发生。
2.人群特点:多见于体质较弱、有家族史的人群,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发生,在青春期到40岁左右的人群中较为常见,生活方式上如果存在长时间站立、饥饿、疲劳等情况可能增加发生风险。
(二)心源性晕厥
1.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心脏本身的疾病导致心脏排血受阻或心律失常,使心输出量急剧减少,脑供血突然中断而引起晕厥。常见的心脏疾病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等)、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
2.人群特点: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多见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如中老年人有冠心病病史者等,男性和女性无明显特定差异,但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风险更高,生活方式中如果有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可能诱发。
(三)脑源性晕厥
1.发生机制:是由于脑部血管或主要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发生循环障碍,导致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常见病因有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脑动脉炎、高血压脑病等。例如脑动脉粥样硬化时,血管狭窄导致脑血流减少,当狭窄到一定程度,脑供血不能满足需求时就会发生晕厥。
2.人群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的人群,男性和女性发病情况与基础疾病相关,有相关基础疾病的人群风险较高,生活方式中如果有高血压控制不佳、高脂饮食等可能增加风险。
(四)其他原因
1.血液成分异常
发生机制:如低血糖时,血糖水平过低,脑部能量供应不足,可导致晕厥。另外,严重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携氧能力下降,也会引起脑缺氧而发生晕厥。例如糖尿病患者如果降糖药物使用不当导致低血糖,或者营养不良导致贫血的人群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人群特点:低血糖常见于糖尿病患者、节食减肥人群等,贫血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有营养不良、慢性疾病等情况的人群易出现,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如果营养摄入不足也可能增加贫血风险。
二、晕厥的临床表现
(一)前驱症状
在晕厥发生前,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前驱症状,如头晕、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呕吐、乏力等。这些症状通常是逐渐出现的,提示即将发生晕厥。例如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在发作前可能会先感到全身不适、头晕等。
(二)晕厥发作时表现
1.意识丧失:患者突然失去意识,摔倒在地。一般持续时间较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如果是心源性晕厥,意识丧失可能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且恢复较困难。
2.姿势改变:患者可能会呈卧位或坐位,肌肉松弛,面色可能变得苍白或发绀等。例如脑源性晕厥患者在发作时可能面色潮红等表现也可能出现。
(三)恢复期表现
晕厥恢复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嗜睡、头痛等症状,一般经过短时间休息可逐渐缓解。但如果是严重的晕厥,如心源性晕厥导致长时间脑缺血,可能会遗留一些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记忆力减退等。例如心源性晕厥发作时间较长的患者,可能在恢复后仍有身体虚弱、反应较迟钝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