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肛瘘与高位肛瘘在症状表现、检查及病程病史等方面存在差异。低位肛瘘疼痛相对轻、性质为间断胀痛隐痛,外口易见、可摸及表浅条索状瘘管;肛门指检易触及低位瘘管,探针易深入,超声可见皮下表浅低回声瘘管,MRI显示瘘管在括约肌浅层以下且炎症局限;低位肛瘘病程中炎症发作局限,不同人群判断均基于相应特征。
一、症状表现方面
(一)疼痛特点
低位肛瘘患者的疼痛相对较有特点,一般在急性发作期会有疼痛,但相对高位肛瘘来说疼痛程度可能相对较轻且性质有差异。低位肛瘘的内口多位于齿状线附近,炎症刺激主要局限在较低位置,疼痛多为间断性的胀痛或隐痛,在排便时由于肛门括约肌的收缩,会刺激到瘘管,疼痛可能会稍有加重,但一般不会像高位肛瘘那样疼痛剧烈且范围广泛。例如一些研究表明,低位肛瘘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通常相对较低,多在3-5分左右(0分为无痛,10分为极度疼痛),而高位肛瘘患者VAS评分往往更高。
(二)肿块情况
低位肛瘘外口相对容易发现,常在肛门周围皮肤表面,可摸到条索状的瘘管走向,从外口沿着皮下向肛门方向走行,比较表浅。一般通过肛门指检可以触摸到低位的瘘管,表现为皮下的条索状物,质地相对较硬,与高位肛瘘的瘘管位置更深、更难直接触摸到不同。低位肛瘘的外口周围红肿等炎症表现相对局限,而高位肛瘘外口周围炎症可能不明显,但瘘管走行更深。
二、检查方面
(一)肛门指检
医生进行肛门指检时,对于低位肛瘘可以较清晰地触及到瘘管。低位肛瘘的瘘管位于肛门括约肌浅层以下,肛门指检时能感觉到皮下的条索状结构,而高位肛瘘的瘘管则位于括约肌深层以上,肛门指检较难触及到明显的瘘管条索。例如有临床研究显示,通过肛门指检判断低位肛瘘的准确率可达70%-80%左右,而对于高位肛瘘的判断准确率相对较低,因为高位肛瘘的瘘管位置深在。
(二)探针检查
用探针探查瘘管时,低位肛瘘的探针容易从外口深入,顺着皮下即可到达内口,内口多位于齿状线附近。而高位肛瘘的探针探查时,探针深入较困难,且内口位置相对更隐蔽,探针很难顺利到达内口,即使到达内口,走行的路径也更复杂,多经过括约肌深层等结构。
(三)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肛管直肠超声对于判断肛瘘位置有一定帮助。低位肛瘘在超声下可见皮下低回声的瘘管结构,走行表浅,而高位肛瘘的瘘管位于括约肌深层及以上,超声下显示的瘘管位置更深,周围组织的超声表现也有所不同。一般经直肠超声检查低位肛瘘时,可以清晰显示出表浅的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而高位肛瘘的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显示相对复杂且位置更深。
MRI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是判断肛瘘位置的金标准之一。低位肛瘘在MRI上表现为瘘管位于肛门括约肌浅层以下,瘘管周围的炎症反应等表现相对局限在较低位置;高位肛瘘则表现为瘘管跨越肛门括约肌深层,甚至涉及括约肌上方的间隙,瘘管走行更深,范围相对更广。例如一项大型的临床研究通过MRI对比发现,低位肛瘘的MRI表现具有明显的表浅性特点,而高位肛瘘则有更深层结构受累的特征。
三、病程与病史相关
如果患者有肛瘘病史,低位肛瘘一般病程中炎症发作相对局限,多次发作的低位肛瘘外口周围改变相对集中在较低位置,而高位肛瘘由于瘘管位置深,炎症扩散范围更广,病程中可能出现更复杂的肛周间隙感染等情况。例如一些慢性低位肛瘘患者,外口长期存在,反复有分泌物排出,但感染范围始终局限在肛门周围较浅部位,而高位肛瘘患者可能会出现多个间隙的感染,病情相对更复杂。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判断低位肛瘘的基本依据是相同的,但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肛门括约肌等结构相对更稚嫩,检查时需更加轻柔,但判断的核心要点还是基于症状、肛门指检、影像学等方面的表现与低位肛瘘的特征相符。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久坐、不注意肛门卫生等,判断低位肛瘘时同样要依据上述的症状、检查等情况,因为这些生活方式因素可能会诱发肛瘘,但判断肛瘘位置的本质还是基于肛瘘本身的解剖位置相关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