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疖子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小结节等,初期可理疗、外敷药物,化脓破溃需切开排脓,面部“危险三角区”疖严禁挤压;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间隙急性化脓感染形成脓肿,多由肛腺感染引起,表现为肛周持续性疼痛等,早期较小者可抗生素治疗、坐浴等,脓肿形成需尽早手术切开引流,二者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
一、定义与病因
火疖子
火疖子医学上称为疖,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多因皮肤擦伤、糜烂等使细菌侵入毛囊及周围组织所致,任何有毛囊的部位都可能发生,常见于头面部、颈部、臀部等。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一般与个人卫生状况、皮肤破损等生活方式相关,若皮肤清洁差、经常搔抓皮肤致破损,就易引发疖。
肛周脓肿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多由肛腺感染引起,致病菌多为大肠埃希菌等肠道杆菌。主要发生在肛门周围、直肠周围等部位,多见于20-40岁的男性,与肛腺阻塞感染、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比如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肛周脓肿;长期饮酒、喜食辛辣刺激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二、临床表现
火疖子
局部表现:初期为局部红、肿、热、痛的小结节,逐渐肿大,呈锥形隆起,数日后结节中央因组织坏死而变软,出现黄白色脓栓,脓栓脱落、破溃后,脓液排出,炎症逐渐消退而愈合。一般范围相对较小,症状相对局限在毛囊及其周围组织区域。
全身表现:一般全身症状较轻,但若疖发生在面部“危险三角区”,感染容易向颅内扩散,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并发症,此时可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尤其儿童、老年人等免疫力较弱人群更需警惕。
肛周脓肿
局部表现:主要表现为肛周持续性疼痛,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脓肿形成时可有波动感。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可加剧,行走不便、坐立不安。
全身表现:全身症状相对较明显,如可出现发热、寒战、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感染症状,婴幼儿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等,因为婴幼儿不能准确表达自身不适,主要通过异常行为来体现。
三、诊断方法
火疖子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观察皮肤病变部位的红、肿、热、痛等表现,一般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查:一般无需特殊实验室检查,若怀疑有全身感染,可进行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肛周脓肿
体格检查:肛门指诊可触及直肠壁肿物,有压痛,部分可触及波动感。肛门周围视诊可见红肿区。
影像学检查:对于位置较深或难以明确诊断的肛周脓肿,可采用B超检查,能发现脓腔的位置和大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肛周脓肿的诊断价值更高,可清晰显示脓肿的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适用于复杂肛周脓肿的诊断,各年龄人群均可进行相应检查,但婴幼儿进行MRI检查时需注意镇静等相关事宜,以保证检查顺利进行。
四、治疗原则
火疖子
局部治疗:早期未化脓时,可采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等理疗,也可外敷鱼石脂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药物。
手术治疗:当疖已化脓破溃时,需切开排脓。对于发生在“危险三角区”的疖,严禁挤压,防止感染扩散。儿童患者治疗时需更加谨慎,避免因不当处理导致严重并发症。
肛周脓肿
非手术治疗:早期较小的肛周脓肿可采用抗生素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针对大肠埃希菌感染可选用相应的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局部可用温水坐浴、局部理疗等方法,促进炎症吸收。但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早期病情较轻的患者,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
手术治疗:一旦脓肿形成,应尽早手术切开引流。手术方式根据脓肿的位置、大小等因素选择,如低位肛周脓肿可采用单纯切开引流术,高位肛周脓肿可能需要行挂线疗法等。婴幼儿肛周脓肿手术时需特别注意操作轻柔,减少对患儿的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