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中暑的原因有自身因素(儿童、老年人、体质弱者及有基础疾病者在高温环境下易中暑)和环境因素(高温高湿环境致人体散热难易引发中暑),调理方法包括减少高温时段外出、营造舒适居住环境,轻度中暑转移阴凉处物理降温、重度中暑拨打急救并降温,保证充足饮水及食用含水食物补充水分营养,还有针对儿童、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的特殊调理要点。
一、经常中暑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
1.体质状况:儿童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体温调节能力下降,体质较弱者在高温环境下更易中暑。例如,儿童在夏季户外活动时,若未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就较容易出现中暑情况;老年人在高温天气中,身体散热能力降低,中暑风险相对较高。此外,长期缺乏锻炼的人群,其身体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也更容易中暑。
2.基础疾病影响: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身体的代谢和生理调节功能受疾病影响。比如,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循环功能可能受限,影响身体散热;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节等功能异常,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从而增加中暑的发生几率。
(二)环境因素
1.高温高湿环境:夏季持续的高温天气,且空气湿度较大时,人体通过出汗散热的效率降低。例如,在密闭且无良好通风的高温车间工作时,人体散热困难,极易引发中暑。另外,城市中热岛效应明显的区域,高温持续时间长、温度高,居民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中暑风险显著增加。
二、经常中暑的调理方法
(一)避免诱因
1.减少高温时段外出:在一天中气温较高的时段(通常为10:00-16:00)尽量减少外出活动。若必须外出,应做好全面防护,如佩戴宽边遮阳帽以遮挡头部阳光,穿着透气、浅色的棉质衣物,可有效反射阳光并利于散热,同时涂抹高倍数防晒霜保护皮肤。
2.营造舒适居住环境:保持室内通风散热,可合理使用风扇、空调等设备,但要注意避免空调温度过低或风扇直吹身体,以防引发感冒等其他健康问题。例如,将室内温度调节至26-28℃较为适宜,同时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二)及时降温处理
1.轻度中暑先兆处理:当出现头晕、乏力、口渴等轻度中暑先兆时,应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休息,同时用湿毛巾擦拭额头、颈部、腋窝等部位进行物理降温,促进身体散热。
2.重度中暑应急处置:若出现高热、昏迷等重度中暑症状,需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并继续采取降温措施。可将患者转移至凉水浴缸中浸泡,或用冰袋冷敷患者的颈部、腹股沟、腋窝等大动脉处,以快速降低体温,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
(三)补充水分与电解质
1.保证充足饮水:日常应定时饮水,即使不感觉口渴也需适量补充水分,每日饮水量建议在1500-2000毫升左右。可选择饮用白开水或淡盐水,淡盐水能补充因出汗流失的钠离子等电解质,维持身体电解质平衡。对于从事高温作业或大量出汗的人群,还可适当饮用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但需注意控制饮用量。
2.饮食补充水分与营养:多食用富含水分的食物,如西瓜、黄瓜、西红柿等蔬菜水果,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提供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同时,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四)特殊人群调理要点
1.儿童:家长要格外关注儿童在高温天气的状况,避免带儿童在高温时段外出,外出时可为儿童穿上防晒服、佩戴遮阳帽和太阳镜。随时观察儿童的面色、精神状态等,若发现儿童出现中暑相关症状,应立即采取降温等处理措施,并及时就医。
2.老年人:子女需留意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温度,督促老年人定时饮水。若老年人独自在家,可安装温度监测设备,一旦环境温度过高及时调整。老年人自身要避免在高温时段独自外出,若必须外出,家属应陪同,并携带必要的防暑物品和急救药物。
3.基础疾病患者: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严格遵循医嘱控制基础疾病,按时服用相关药物。在高温天气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家属需陪同,并携带好基础疾病的急救药物以及足够的饮品,以便在出现不适时能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