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的诊断包括依据临床表现(典型风团、24小时内消退、分急慢性)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过敏原检测);治疗有避免诱因及药物治疗(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特殊人群中儿童用药需谨慎、关注生活方式,成人要注意生活方式对病情影响,特殊病史人群用药要谨慎考虑相互作用。
一、荨麻疹的诊断
1.临床表现
症状特点:荨麻疹的典型表现为风团,通常突然出现,大小和形态不一,颜色可为红色或白色,伴有明显瘙痒,风团一般在24小时内消退,但新的风团可不断出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相似,但儿童可能因表达不清而更依赖家长观察皮疹变化。对于有过敏病史或特定诱发因素接触史的人群需重点关注,比如有食物过敏史的儿童,在进食某些食物后出现皮疹要高度怀疑荨麻疹。
病程分类:根据病程分为急性荨麻疹(病程<6周)和慢性荨麻疹(病程≥6周)。急性荨麻疹可能与感染、食物药物过敏等急性诱因相关,不同年龄人群感染诱因有差异,儿童急性荨麻疹更常见病毒感染,而成人可能与细菌感染或药物过敏关系更密切;慢性荨麻疹病因相对复杂,可能与自身免疫、基础疾病等有关,不同性别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上无明显差异,但可能受生活方式影响,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更易患慢性荨麻疹。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急性荨麻疹伴有感染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升高。儿童急性荨麻疹若考虑感染因素,血常规检查很重要,通过白细胞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类型。
过敏原检测: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皮肤点刺试验适用于各年龄人群,但儿童皮肤较娇嫩,操作时需注意力度;血清特异性IgE检测能辅助判断过敏原,对于有明确过敏史或怀疑过敏相关荨麻疹的人群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人群过敏原谱有差异,儿童常见过敏原包括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虾等)、吸入物(如花粉、尘螨等),成人常见过敏原可能有药物、食物添加剂等。
二、荨麻疹的治疗
1.避免诱因
对于能明确诱因的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比如明确对某种食物过敏的儿童,家长要严格控制其饮食,避免再次接触该食物;成人若因药物引起荨麻疹,需停止使用可疑药物。不同年龄人群避免诱因的方式不同,儿童需要家长做好护理和饮食管理,成人则需注意自身用药及生活环境中过敏原的排查。
2.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是治疗荨麻疹的一线药物。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有嗜睡等副作用,儿童使用需谨慎,可能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嗜睡副作用相对较轻,可用于各年龄人群,但要注意不同年龄儿童的剂量调整。对于慢性荨麻疹可能需要调整用药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
糖皮质激素:一般用于严重急性荨麻疹、血清病型荨麻疹、压力性荨麻疹等。如急性荨麻疹伴有喉头水肿等严重过敏反应时可短期使用,但需注意其副作用,儿童使用糖皮质激素要权衡利弊,考虑对生长发育等的影响。
免疫抑制剂:用于慢性顽固性荨麻疹,如环孢素等,但这类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多,使用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荨麻疹在治疗时更倾向于非药物干预,如避免接触明确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等。使用药物时要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和剂量,如儿童专用的抗组胺药物糖浆剂等。要密切观察儿童用药后的反应,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比如嗜睡等副作用对儿童日常生活学习影响更大,需告知家长注意事项。
2.成人
成人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能受生活方式影响较大,如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会加重病情,所以要建议成人保持良好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减轻压力。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药物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如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相对更适合成人在工作学习时使用,避免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导致的嗜睡影响工作效率。
3.特殊病史人群
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药物时要谨慎。比如使用抗组胺药物时,需考虑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排泄情况,避免加重肝肾功能负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荨麻疹患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原发病与荨麻疹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如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荨麻疹时要关注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