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中暑者可从生活环境、饮食、体质、定期检查等方面调理。优化居住环境,外出做好防护;保证水分摄入,饮食清淡合理;适度锻炼增强体质,中医调理体质;定期检查排查基础疾病,监测健康状况。
一、生活环境调理
1.居住环境优化
经常中暑的人应选择通风良好、温度适宜的居住环境。例如,可安装空调将室内温度调节至26℃-28℃左右,保持空气流通。研究表明,适宜的室内温度和良好的通风条件有助于降低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的热负荷。对于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更要注意居住环境的温度和通风情况,因为他们的体温调节功能相对较弱。老年人的皮肤汗腺萎缩,散热能力下降;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中暑,所以为他们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尤为重要。
2.外出时的环境应对
外出时尽量避开高温时段,如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若必须外出,应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宽边遮阳帽、穿着浅色、透气的棉质衣物,这些衣物有助于反射阳光和散热。同时,可携带遮阳伞,进一步阻挡阳光直射。对于从事户外工作的人群,如建筑工人等,除了上述防护措施外,还应定时到阴凉处休息,补充水分。
二、饮食调理
1.增加水分摄入
经常中暑的人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可以多喝白开水,也可以适量饮用淡盐水,以补充因出汗流失的电解质。一般来说,每天的饮水量应在1500-2000毫升左右。对于出汗较多的人,如进行高强度体力活动的人,可适当增加饮水量。在饮食中,还可以多吃一些富含水分的食物,如西瓜、黄瓜、西红柿等,这些食物不仅能补充水分,还能提供一定的营养物质。
2.合理饮食结构
饮食应清淡,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如菠菜、芹菜、苹果、橙子等。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例如,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提高人体的耐热能力;钾元素对于维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以及心脏正常跳动等都有重要作用。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中暑易患人群,在饮食调理时要注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影响身体状况。
三、体质调理
1.适度体育锻炼
经常中暑的人可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在高温时段锻炼。可以选择在早晨或傍晚等气温相对较低的时候进行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和体温调节能力。例如,长期坚持慢跑的人,其心肺功能会得到改善,身体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也会增强。但对于体质较弱的老年人和儿童,锻炼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劳累。老年人的关节和肌肉功能相对较弱,过度锻炼可能会导致关节损伤等问题;儿童的身体还在发育阶段,要选择适合他们的锻炼方式和强度。
2.中医体质调理
从中医角度来看,对于经常中暑的人,可根据体质进行调理。例如,对于气虚体质的人,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黄芪等。中医认为,气虚者卫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包括暑邪。通过中医体质调理,改善体质,有助于提高人体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但中医体质调理需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人的具体体质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避免自行盲目用药或调理。
四、定期健康检查
1.基础疾病排查
经常中暑的人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排查是否存在基础疾病。一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新陈代谢加快,产热增加,更容易中暑。通过定期健康检查,能够及时发现这些基础疾病,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干预。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高温环境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定期检查可以评估心脏功能状况,采取相应措施来预防中暑相关的心脏并发症。
2.健康状况监测
定期监测自身的健康状况,如体温、血压等指标。如果发现体温异常升高、血压波动较大等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对于老年人和儿童等特殊人群,更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健康状况,因为他们的身体对环境变化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减退,对高温的耐受力降低;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容易受到高温环境的影响,所以定期监测他们的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