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中暑可由身体产热过多、散热功能受限、机体适应能力不足及其他相关因素导致。身体产热过多包括基础代谢率因素(如儿童生长发育阶段、老年人患甲亢等基础代谢率高易产热)和运动或体力活动因素(如炎热天气户外重体力劳动时肌肉做功产热多);散热功能受限涉及皮肤散热障碍(环境湿度高或皮肤疾病损伤致散热差)和循环系统功能问题(心功能不全或血管收缩异常影响散热);机体适应能力不足有年龄因素(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老年人汗腺萎缩等适应差)和生活方式因素(长时间在空调房后突入高温环境、饮水不足致适应能力下降);其他相关因素包含药物影响(某些药物抑制出汗易中暑)和病史因素(有中暑病史者更易再次中暑)。
一、身体产热过多
(一)基础代谢率因素
人体基础代谢率会影响产热,比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基础代谢率相对较高,比成年人更容易产热,在相同环境下就更易中暑;而老年人基础代谢率较低,但如果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时,基础代谢率也会升高,同样容易产热过多引发中暑。
(二)运动或体力活动因素
进行高强度运动或体力活动时,身体肌肉会大量做功,通过新陈代谢产生大量热量。例如在炎热天气下进行户外重体力劳动的工人,肌肉持续收缩做功,产热显著增加,如果散热不能及时跟上,就很容易中暑。
二、散热功能受限
(一)皮肤散热障碍
1.环境湿度影响:当环境湿度较高时,汗液不易蒸发,皮肤散热效率大大降低。比如在潮湿闷热的南方梅雨季节,空气湿度接近饱和,人体通过汗液蒸发散热的途径受阻,就容易中暑。
2.皮肤疾病或损伤:患有严重皮疹、大面积烧伤等皮肤疾病或损伤时,皮肤的散热面积减少且散热功能受损。例如烧伤患者,皮肤的屏障功能破坏,散热能力下降,在炎热环境中就比正常人更易中暑。
(二)循环系统功能问题
1.心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减弱,血液循环速度减慢,不能将足够的血液输送到皮肤进行散热。比如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心功能受到影响,在高温环境下,皮肤获得的血液量减少,散热不足,容易引发中暑。
2.血管收缩异常:某些药物影响或自身血管调节功能障碍会导致血管收缩异常。比如长期服用某些影响血管舒缩的药物的人群,在高温环境中血管不能正常扩张以促进散热,从而增加中暑风险。
三、机体适应能力不足
(一)年龄因素
1.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对体温的调节能力较差。他们的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比成人更大,散热更快,但同时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变化的感知和调节反应不如成人灵敏,所以在炎热环境中更容易中暑。例如婴幼儿在高温环境下玩耍时,很容易出现体温迅速升高进而中暑的情况。
2.老年人:老年人的皮肤汗腺萎缩,汗液分泌减少,体温调节功能减退,而且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疾病会进一步影响机体的适应能力。比如一位患有糖尿病的老人,其自主神经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影响血管的舒缩和汗液的分泌,在炎热天气中适应能力下降,易发生中暑。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长时间处于空调房后突然进入高温环境:长期在空调房内的人,皮肤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汗腺功能也处于抑制状态,突然进入高温环境时,皮肤血管不能迅速扩张,汗腺不能及时分泌汗液来散热,身体难以快速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容易中暑。比如在夏季从空调房突然走到室外高温环境中的办公室职员。
2.饮水不足:水分摄入不足会导致血液浓缩,影响血液循环和散热。比如一些工作繁忙忘记及时补水的人,在炎热天气中,身体缺水,汗液分泌减少,散热能力下降,容易中暑。
四、其他相关因素
(一)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会影响机体的体温调节。例如服用抗组胺药、抗精神病药等的人群,药物可能抑制出汗功能,从而增加中暑的可能性。比如长期服用抗组胺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在炎热环境中出汗减少,散热受阻,易发生中暑。
(二)病史因素
有过中暑病史的人,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再次处于炎热环境时,更容易再次发生中暑。比如曾经有过热射病病史的患者,其体温调节系统在之前的中暑事件中受到过损伤,再次面临高温环境时,适应能力更差,中暑风险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