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孤独症早期有多方面症状,社交互动方面对外界呼唤无反应、缺乏目光对视、对社交缺乏兴趣;语言沟通方面语言发育迟缓、语言形式异常、语言运用能力差;行为方面有刻板重复行为、对环境变化敏感、兴趣狭隘;感知觉方面对声音、触觉等有异常反应,家长等需密切关注幼儿这些表现,及时带疑似幼儿就医评估诊断以便早期干预治疗。
缺乏目光对视:正常幼儿在3-6个月时就开始出现有意识的目光对视,而孤独症幼儿往往回避目光接触,在与他人交流时,很少主动与对方进行眼神交汇,即使有目光接触也是短暂的、不自然的。这种目光对视的缺乏会影响他们与他人建立正常的情感联结和社交互动基础。
对社交缺乏兴趣:孤独症幼儿对与同伴的交往缺乏主动参与的意愿,不会像正常幼儿那样主动去参与群体游戏或者与小伙伴分享玩具等。他们更倾向于独自玩耍,对周围同伴的社交行为缺乏关注和参与的动机,这是社交互动障碍的重要体现。
语言沟通方面的早期症状
语言发育迟缓:大多数孤独症幼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语言发育迟缓现象。正常幼儿在12个月时能说出简单的词语,18个月时能说出10-20个词汇并能理解一些简单指令,但孤独症幼儿可能在相应月龄时不能达到这些语言发育里程碑。例如,24个月时正常幼儿可以说短语,而孤独症幼儿可能还只能发出简单的音节或者完全没有有意义的语言表达。这是由于他们的语言中枢发育以及语言学习机制存在异常,导致语言发展滞后于正常儿童。
语言形式异常:部分孤独症幼儿会出现语言形式的异常表现,如重复语言,即不断重复他人说过的话或者自己曾经说过的话语;刻板语言,使用一些刻板、重复的词语或句子,这些语言往往没有实际的交流意义。还有可能出现语言的声调、节奏异常,比如说话时音调单调、缺乏抑扬顿挫,或者节奏混乱等情况。
语言运用能力差:孤独症幼儿虽然可能有语言表达,但在语言的运用上存在明显问题。他们不能根据不同的社交情境来恰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例如在需要请求帮助时不会使用合适的请求用语,在表达自己的需求时不能清晰准确地传达信息。他们往往不能理解语言的隐含意义和上下文关系,难以进行有效的双向交流。
行为方面的早期症状
刻板重复的行为:孤独症幼儿常常会出现刻板重复的行为模式,如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而且这些行为会持续较长时间,难以被打断。他们对物品的摆放位置有严格的要求,不容许有任何改变,一旦被改变就会出现明显的情绪反应。这种刻板行为是由于他们的大脑神经机制导致对固定模式的强烈依赖,通过重复刻板行为来获得内心的某种平衡感。
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孤独症幼儿对环境的微小变化非常敏感,例如日常活动的顺序稍有改变,或者身边的物品位置发生变动,就会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波动,如哭闹、焦虑等。他们习惯处于相对固定的环境中,对于环境的改变缺乏适应能力,这也是他们行为刻板的一个相关表现,因为环境变化会打破他们已有的刻板行为模式和心理预期。
兴趣狭隘:孤独症幼儿的兴趣范围比较狭窄,往往只专注于某一种特定的物品或活动,如只对玩轮子、看广告等特定事物感兴趣,而且会长时间沉浸其中,对其他丰富多彩的事物缺乏兴趣。这种兴趣的狭隘性限制了他们接触和学习新事物的范围,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社交能力的提升。
感知觉方面的早期症状
对声音的异常反应:部分孤独症幼儿对声音的反应异常,可能表现为对某些正常音量的声音过于敏感,出现烦躁、哭闹等情绪;而对另一些声音则充耳不闻,即使周围有较大的声响也没有明显反应。例如,正常幼儿听到门铃响会有所反应,而孤独症幼儿可能对门铃的声音毫无察觉,或者因为其他细微声音而变得烦躁不安。这是因为他们的听觉感知系统存在功能失调,导致对声音的处理和反应与正常幼儿不同。
对触觉等感知觉的异常:有些孤独症幼儿对触觉刺激也有异常反应,比如不喜欢被触摸某些特定部位,或者对衣服的材质、温度等非常敏感,稍有不适就会表现出抗拒行为。他们的触觉感知阈值与正常幼儿不同,导致在面对不同触觉刺激时产生与常人不同的感受和反应,这也会影响他们与外界的互动和自身的情绪状态。
幼儿孤独症的早期症状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交互动、语言沟通、行为以及感知觉等多个领域的异常表现。家长和caregivers需要密切关注幼儿的这些表现,如果发现幼儿有疑似孤独症的早期症状,应及时带幼儿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和诊断,以便早期干预和治疗,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