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的良性肿瘤,病因与性激素等相关,多数无症状,有症状时表现多样,检查有超声、MRI等,治疗依情况选随访、药物或手术;子宫囊肿一般指宫颈囊肿(多为生理性)或子宫体囊性肿瘤,宫颈囊肿通常无症状,子宫体囊肿有不同表现,检查有超声、宫腔镜等,治疗依类型而定,宫颈囊肿多随访,子宫体囊肿良恶性不同治疗各异。
一、定义与本质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
子宫囊肿:一般是子宫颈囊肿,是宫颈腺管口狭窄或阻塞导致腺体分泌物引流受阻、潴留形成的囊肿,也有极少数是子宫体的囊性肿瘤,如良性的子宫浆液性囊腺瘤等。
二、发病机制
子宫肌瘤:确切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女性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相关,生物学行为表现为激素依赖性,肌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肌组织,雌激素可促进肌瘤增大,孕激素也有协同作用;此外,遗传易感性、细胞因子等也可能参与其发生发展。
子宫囊肿:子宫颈囊肿主要是宫颈的生理性变化,子宫颈转化区内鳞状上皮取代柱状上皮过程中,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子宫颈腺管口或伸入腺管,将腺管口阻塞,导致腺体分泌物引流受阻形成囊肿;子宫体的囊性肿瘤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组织分化异常等因素有关。
三、临床表现
子宫肌瘤: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症状与肌瘤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大的肌壁间肌瘤及黏膜下肌瘤常见)、下腹包块、白带增多、压迫症状(如压迫膀胱可致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致便秘等),黏膜下肌瘤还可能引起不规则阴道流血或经期延长。不同年龄女性患子宫肌瘤时,因激素水平等差异,症状表现可能有一定特点,如育龄期女性可能更关注月经改变对生育等方面的影响,围绝经期女性可能更关注肌瘤是否会随绝经后激素水平下降而缩小等情况。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肪饮食可能增加子宫肌瘤的发病风险,有子宫肌瘤病史的人群需要更关注自身激素水平及肌瘤变化情况。
子宫囊肿:子宫颈囊肿通常无明显症状,妇科检查时可发现宫颈表面突出单个或多个青白色小囊泡。子宫体的囊肿如果较小,也可能无明显症状,较大的囊肿可能引起下腹坠胀等不适,若为恶性囊肿还可能有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不同年龄女性患子宫囊肿时表现有所不同,年轻女性患子宫颈囊肿多为生理性,而子宫体的囊性肿瘤需要更警惕良恶性鉴别,生活方式对其影响相对不似子宫肌瘤那样明确,但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整体健康。
四、辅助检查
子宫肌瘤: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能明确肌瘤大小、数目及部位,表现为子宫增大,形态不规则,肌瘤呈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
磁共振成像(MRI):对肌瘤内部结构分辨率高,可准确判断肌瘤大小和位置。
子宫囊肿:
超声检查:子宫颈囊肿表现为宫颈部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子宫体囊肿可显示子宫内囊性占位。
宫腔镜检查:对于子宫颈囊肿可直接观察宫颈表面囊肿情况,对于子宫体囊肿可了解宫腔内情况,有助于判断囊肿来源等。
病理检查:子宫颈囊肿一般穿刺抽出黏液即可明确,子宫体囊肿最终需要依靠病理检查明确其良恶性,如子宫浆液性囊腺瘤为良性,而子宫囊腺癌为恶性。
五、治疗原则
子宫肌瘤: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生育要求,以及肌瘤的类型、大小、数目等综合考虑。无症状的肌瘤一般不需治疗,特别是近绝经期妇女,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和症状消失,每3-6个月随访一次;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手术治疗适用于月经过多致继发贫血、药物治疗无效、严重腹痛、有压迫症状、怀疑肉瘤变等情况,手术方式有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不同年龄患者在治疗选择上有差异,年轻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倾向于保留子宫的肌瘤切除术,近绝经期或无生育需求的患者可能选择子宫切除术,生活方式上术后需要注意休息、适当增加营养等促进身体恢复。
子宫囊肿:子宫颈囊肿通常不需处理,定期随访即可;若囊肿较大或合并感染等情况,可采用物理治疗(如激光、冷冻等)或手术切除。子宫体的囊肿需要根据其良恶性采取不同治疗,良性囊肿可根据情况手术切除,恶性囊肿需要综合手术、化疗、放疗等多种手段治疗,不同年龄患者中,恶性囊肿在年轻女性中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更积极规范治疗,生活方式对其治疗后的康复有一定影响,如保持良好心态、合理饮食等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