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中暑需保持室内凉爽并利用空调等设备将室温保持在适宜范围、户外找阴凉处停留,合理补充水分可少量多次饮水及适当喝含电解质饮品,穿着轻薄宽松浅色衣物并戴合适帽子防护头部,合理安排活动时间避开高温时段且控制活动强度,关注老年人、儿童及患有基础疾病人群,老年人要确保居住环境凉爽、按时补水等,儿童要注意穿着、水分供应及观察状态,基础疾病人群要严格遵医嘱控制疾病、必要时减少外出等。
一、保持环境凉爽
室内环境:在高温天气时,应尽量将室内温度保持在26~28℃左右,可使用空调等设备来降温,但要注意空调温度不宜调得过低,与室外温度温差过大易使人出现不适。对于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更要注意室内温度的适宜性,避免因室内过冷而引发其他健康问题。例如,有研究表明,适宜的室内温度能降低人体因高温环境产生中暑的风险。
户外环境:如果在户外,应尽量寻找有阴凉遮蔽的地方停留,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比如在公园的树荫下、商场等有空调的公共区域等。
二、合理补充水分
饮水频率与量:每天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饮水量约1500~2000毫升。在高温环境下或进行体力活动时,更要增加饮水量。可以少量多次饮水,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往往是身体已经缺水的信号。例如,在炎热的夏天,进行户外活动的人每15~20分钟可以饮用100~150毫升水。对于儿童,由于其新陈代谢特点,需要根据年龄适当增加水分摄入,幼儿可能每小时需要补充一定量的水来维持身体水分平衡。
特殊饮品:可以适当饮用一些含电解质的饮品,如运动饮料等,特别是对于长时间进行剧烈运动或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活动的人群,电解质饮料能帮助补充因出汗流失的钠、钾等电解质,维持身体的电解质平衡,进一步降低中暑风险。但要注意选择正规品牌的运动饮料,避免摄入过多糖分。
三、注意穿着合适
衣物选择:穿着轻薄、宽松、浅色的衣物,如棉质、亚麻质地的衣物,这些材质透气性好,能帮助身体散热。浅色衣物可以反射阳光,减少热量吸收。例如,白色、浅蓝色等浅色系的衣服在阳光下吸收的热量相对较少,有助于保持身体凉爽。对于儿童,应选择柔软、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穿着过厚或不透气的衣物,同时要注意衣物的宽松度,保证身体能够自由散热。
头部防护:外出时应佩戴合适的帽子,如宽边帽、遮阳帽等,以遮挡阳光对头部的直接照射,防止头部过热。帽子能有效减少头部吸收的热量,对于预防中暑有重要作用。老年人和儿童的头部更容易受到高温影响,更需要做好头部的防护。
四、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避免高温时段:尽量避免在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进行户外活动,通常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是10:00~16:00左右,应尽量在早晚较为凉爽的时候进行运动或外出办事等活动。对于上班族,可以调整工作时间,避免在最热的时段外出。儿童的活动时间也应避开高温时段,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较为凉爽的时候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玩耍等。
活动强度控制:如果进行体力活动,要注意控制活动强度和时间。对于普通人,长时间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在高温下易导致中暑,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合理安排活动量。例如,进行慢跑等运动时,要注意观察自身身体反应,如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并休息。老年人和儿童的体力相对较弱,更要适当控制活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五、关注特殊人群
老年人: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对高温的耐受性降低,更易发生中暑。应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确保其居住环境凉爽,按时为其补充水分,提醒老年人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若必须外出要做好充分的防护措施。例如,老年人在夏天应尽量待在有空调的室内,若要外出应选择在凉爽时段,并携带遮阳帽、水等物品。
儿童:儿童的新陈代谢旺盛,出汗较多,但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家长要注意给儿童穿着合适的衣物,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不要让儿童在太阳下长时间暴晒,在户外活动时要随时关注儿童的状态,一旦发现儿童有出汗过多、烦躁不安等疑似中暑的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如转移到阴凉处、补充水分等。
患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其身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可能较差,更容易发生中暑。这类人群除了要遵循上述预防中暑的一般措施外,还应更加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在高温天气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控制基础疾病,必要时减少外出,若必须外出要有人陪同,并携带必要的急救药物和饮用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