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痔由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有多种类型及相应症状,发病与不良排便习惯等有关,通过视诊诊断,无症状者改善生活习惯,有症状者可保守或手术治疗;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间隙急性化脓感染形成脓肿,多由肛腺感染等引起,肛门指检等可诊断,早期可非手术治疗,脓肿形成需尽早手术切开引流。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外痔:是由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包括静脉曲张性、结缔组织性、血栓性和炎性四种。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多由肛腺感染引起,致病菌常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理表现为局部组织的化脓性炎症,有脓液积聚。
二、症状表现
外痔
静脉曲张性外痔:为肛门缘隆起的柔软静脉团,常有肛门坠胀感,久站或久坐后症状加重。
结缔组织性外痔:常由肛门裂伤、肛门手术等引起,肛门边缘有皮赘,一般无明显症状,偶有瘙痒,便后清洁不易。
血栓性外痔:多在排便或剧烈活动后,肛门缘皮下突然形成暗紫色血块,疼痛剧烈,肛缘可触及硬性结节。
炎性外痔:多由肛缘皮肤损伤和感染引起,肛门部疼痛、肿胀、发红,有灼热感。
肛周脓肿
疼痛:是主要症状,呈持续性跳动性疼痛,开始时较轻,逐渐加重至剧痛,行走不便,坐卧不安。
红肿: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病情严重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随着脓肿发展,红肿范围扩大,波动感逐渐明显。不同部位的肛周脓肿症状略有差异,如肛门周围脓肿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持续性疼痛,病变处明显红肿;坐骨直肠窝脓肿全身症状较重,初起时患侧出现持续性胀痛逐渐加重为明显跳痛,直肠指检患侧有深压痛。
三、发病原因
外痔
不良排便习惯:长期便秘或腹泻,排便时用力屏气,可导致肛门部静脉回流受阻,引起静脉扩张淤血,形成外痔。例如,一些长期便秘的人群,由于排便困难,需要过度用力,使得肛门局部静脉压力增高,容易引发外痔。
久坐久站:职业因素导致长时间久坐或久站,影响肛门局部血液循环,使静脉丛淤积,增加外痔发生风险。如司机、教师等职业人群,由于工作性质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肛门部血液循环不畅,易患外痔。
妊娠:女性妊娠期间,盆腔静脉回流受阻,肛门部静脉丛淤血扩张,容易诱发外痔。
肛周脓肿
肛腺感染:肛腺开口于肛窦,肛窦易受粪便损伤而感染,感染蔓延至肛腺可引起肛腺炎,进而向肛管直肠周围间隙扩散形成脓肿;如儿童时期肛腺发育相对活跃,且免疫功能相对较弱,若存在肛窦损伤等情况,较易发生肛腺感染导致肛周脓肿。女性妊娠期间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肛腺功能增加感染风险。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肛腺感染引发肛周脓肿。
外伤:肛门直肠外伤,如异物、肛门指检等,可使细菌侵入组织引起感染,进而形成脓肿;老年人由于组织修复能力较弱,如果发生肛门直肠外伤,感染后形成肛周脓肿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且恢复较慢。
四、诊断方法
外痔:通过肛门视诊即可基本诊断,医生观察肛门周围有无肿物,根据肿物表现判断是哪种类型外痔;对于一些不典型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结合肛门指检等,但一般视诊可初步明确。
肛周脓肿
肛门指检:是重要诊断方法,可触及肿块,有压痛,脓肿形成时可有波动感;儿童进行肛门指检需更加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和损伤。老年人肛门括约肌松弛,指检时要注意操作规范。
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深部脓肿及明确脓肿与周围组织关系;对于肥胖患者超声检查更具优势,能更清晰显示脓肿情况指导治疗方案制定。
血常规:可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感染存在;糖尿病患者合并肛周脓肿时血常规改变可能不典型,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五、治疗方式
外痔
无症状外痔:一般无需治疗,但需改善生活习惯,预防其加重。如避免久坐久站,进行适当的肛门功能锻炼等。
有症状外痔
保守治疗:炎性外痔可通过局部坐浴(常用温水坐浴,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时间15~20分钟,每日可2~3次)、外用痔疮膏等缓解症状;血栓性外痔初期可尝试保守治疗,如坐浴、外用药物等促进血栓吸收,但如果疼痛剧烈经保守治疗无缓解则需手术。
手术治疗:对于静脉曲张性外痔、较大的结缔组织性外痔等,可考虑手术切除多余痔组织。手术方式有外痔切除术等。
肛周脓肿
非手术治疗:早期脓肿未形成时,可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抗生素,如针对常见致病菌的广谱抗生素等)同时配合温水坐浴等;小儿肛周脓肿由于机体抵抗力和修复能力特点非手术治疗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抗生素选择需考虑儿童特点,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药物并注意剂量。
手术治疗:一旦脓肿形成,应尽早手术切开引流。手术方式包括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等,对于位置较深的脓肿可能需行一次性根治术等不同术式;老年人手术时要注意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评估,术后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