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种情况,不同程度有不同症状。轻度中暑有体温升高、口渴、乏力、头晕等症状;中度中暑体温进一步升高、面色潮红、大量出汗后汗量减少或停止出汗、恶心呕吐;重度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热痉挛表现为肌肉痉挛,热衰竭有头晕头痛等症状,热射病体温高且有中枢神经系统等多器官功能损害表现。儿童中暑易现高热抽搐且病情变化快,老年人症状不典型且易诱发基础疾病加重,高温环境下劳作人群易从轻度发展为中重度,需注意预防。
一、轻度中暑症状
1.体温升高:轻度中暑时,人体体温开始升高,一般可达到38℃以上。这是因为机体在高温环境下散热困难,产热大于散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体温上升。例如,在炎热夏季长时间处于户外劳作的人群,若未及时采取防暑措施,体温会逐渐升高。
2.口渴:由于机体失水,会出现口渴的症状。这是身体缺水的信号,因为高温环境下出汗增多,体内水分大量丢失,刺激口渴中枢,使人产生口渴感。比如在高温环境中活动一段时间后,口腔和咽喉部感觉干燥,迫切想要饮水。
3.乏力: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肢体活动不如平时灵活。这是因为高温影响了机体的能量代谢和肌肉的正常功能,身体能量消耗增加且不能及时补充,肌肉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像在高温下进行重体力劳动的人,很快会出现乏力现象,难以持续高强度劳作。
4.头晕:可能会出现头晕的症状,这与体温升高导致脑部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紊乱有关。高温使血管扩张,血液分布发生变化,脑部供血相对不足,或者神经调节失衡,从而引发头晕。例如长时间在闷热环境中停留的人,容易出现头晕不适。
二、中度中暑症状
1.体温进一步升高:中度中暑时体温可升至38.5-40℃甚至更高。此时体温调节机制进一步失调,机体散热障碍更加明显。比如在持续高温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未得到有效救治的中暑患者体温会持续攀升。
2.面色潮红:面部皮肤呈现潮红状态,这是因为外周血管扩张,血液大量流向体表以试图散热,但散热效果不佳,导致面部血管充盈。例如中度中暑患者脸部明显泛红,与正常肤色有较大差异。
3.大量出汗后汗量减少或停止出汗:前期大量出汗以试图散热,但随着病情进展,汗腺功能可能出现障碍,汗量减少甚至停止出汗。这是中暑加重的表现之一,因为汗腺无法正常分泌汗液来散热,体温会进一步失控。比如中暑患者起初出汗较多,随后出汗逐渐减少直至停止。
4.恶心、呕吐:胃肠道受到高温影响,出现功能紊乱,导致恶心、呕吐症状。高温可能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胃肠道蠕动和分泌功能异常。例如中度中暑患者可能会频繁出现恶心,甚至伴有呕吐现象。
三、重度中暑症状
1.热痉挛:表现为肌肉痉挛,多发生在四肢肌肉,尤其是下肢的腓肠肌。这是由于大量出汗后丢失大量水分和盐分,导致电解质紊乱,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痉挛。比如在高温下进行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盐分,容易发生热痉挛,出现腿部肌肉抽搐。
2.热衰竭: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面色苍白、脉搏细弱或缓慢、血压下降等症状。这是因为大量体液丢失,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周围循环衰竭。例如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劳作后,突然出现头晕、面色苍白、血压降低等情况,可能是热衰竭的表现。
3.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包括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劳力性热射病多发生在高温环境下高强度体力活动的健康人,非劳力性热射病常见于老年人、儿童、慢性疾病患者等。患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抽搐等,还可能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如肝肾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等。例如在炎热夏季进行长时间高强度体育比赛的运动员,若出现高热、意识模糊等症状,可能是劳力性热射病;而老年患者在高温环境下未及时降温,出现高热、昏迷等情况则可能是非劳力性热射病。
四、不同人群中暑症状特点及特殊情况
(一)儿童
1.症状特点:儿童中暑时可能更易出现高热、抽搐等症状。由于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对高温的耐受性较差。例如幼儿在高温环境中,体温上升较快,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出现高热,还可能伴随惊厥表现。
2.特殊情况:儿童中暑后应更加重视,因为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如将儿童转移至阴凉通风处,用湿毛巾擦拭身体等,且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等变化,因为儿童中暑可能很快发展为重度中暑,危及生命。
(二)老年人
1.症状特点:老年人中暑时症状可能不典型,体温可能不一定显著升高,但却可能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这是因为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减退,对高温的感知和反应能力下降。例如一些老年患者在高温天气下仅表现为乏力、不想吃饭,而未意识到是中暑。
2.特殊情况: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中暑可能诱发基础疾病加重。比如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暑后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情况。所以对于老年人中暑,要特别注意其基础疾病的变化,及时送医并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治疗。
(三)高温环境下劳作人群
1.症状特点: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劳作的人群,如建筑工人、农民等,早期可能出现轻度中暑症状,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发展为中度甚至重度中暑。因为他们持续处于高温暴露环境中,身体不断散热和失水,若未及时采取防护和补水措施,病情会逐渐加重。
2.特殊情况:这类人群由于工作性质,接触高温的时间较长,需要特别注意预防中暑。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在高温时段长时间工作,工作中要定时补充水分和盐分,配备必要的防暑设备,如遮阳伞、防暑药品等,以降低中暑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