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症状有起病急骤高热、全身有头痛肌肉及骨关节痛、发热后数天出现皮疹、有皮肤出血点及鼻衄牙龈出血等表现,预防措施包括环境管理要清除积水整治周边环境,个人防护要穿着防护并使用驱蚊用品。
一、登革热的症状表现
(一)发热
通常起病急骤,患者会突然出现高热,体温可在24-48小时内达到39-40℃,部分患者可能呈现稽留热或弛张热型。这种发热情况在各年龄段人群中都较为常见,不同年龄的患者体温升高特点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会对身体的代谢等功能产生影响,比如会使机体的基础代谢率增加,消耗更多能量。
(二)全身症状
头痛:多数患者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头痛,可能是双侧头部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述能力相对有限,可能会表现出哭闹不安等情况来提示头痛不适。头痛的产生与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有关,炎症介质可能会刺激头部的神经末梢。
肌肉痛和骨关节痛:肌肉疼痛可累及全身多个部位的肌肉,如四肢肌肉等;骨关节痛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类似骨折样或碎骨样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这种疼痛在青少年和成年人中较为典型,对于儿童患者,可能会因为疼痛而不愿活动肢体。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导致肌肉和关节周围组织出现炎症反应,引起疼痛感觉。
(三)皮疹
发热后2-5天左右可能会出现皮疹,皮疹多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等。皮疹首先出现在躯干,然后逐渐蔓延至四肢、面部等部位。不同年龄的患者皮疹表现可能在分布密度等方面略有差异,比如儿童患者的皮疹可能相对更密集一些。皮疹的出现是病毒感染后引起的皮肤免疫反应的一种表现。
(四)出血倾向
皮肤出血点: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散在的出血点,常见于四肢皮肤。这是由于病毒感染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小板功能异常等原因引起。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本身有血液系统疾病的人群,出血倾向可能会更为明显。
鼻衄、牙龈出血: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鼻衄(鼻出血)、牙龈出血等情况。鼻衄在儿童患者中如果发生,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出血量等情况;对于老年人,本身凝血功能可能相对较弱,出血后止血相对困难。这些出血表现是因为病毒影响了机体的凝血机制。
二、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一)环境管理
清除积水:登革热病毒的传播媒介是伊蚊,伊蚊喜欢在积水的容器中产卵繁殖。对于不同年龄层的人群居住环境,都要定期检查并清除各种可能积水的容器,如花盆托盘、废弃的轮胎、水桶等。儿童玩耍的区域附近的积水容器更要及时清理,因为儿童活动区域容易有积水留存。成年人居住的房屋周围也需要注意,保持环境干燥,无积水。
整治周边环境:社区等公共区域要进行环境整治,疏通沟渠,防止积水堆积。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居住的社区,更要加强环境管理,因为这类人群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登革热病毒感染。
(二)个人防护
穿着防护:在夏季,人们尤其是儿童、老年人等人群外出时,应穿着长袖衣物、长裤,避免皮肤暴露。儿童活泼好动,在户外活动时更要注意穿着合适的衣物进行防护,减少伊蚊叮咬的机会。成年人如果进行户外工作等,也需要做好相应的防护着装。
使用驱蚊用品:可以使用驱蚊剂、蚊香、电蚊拍等驱蚊用品。对于儿童,要选择儿童专用的驱蚊产品,避免使用含有高浓度避蚊胺等对儿童可能有不良影响的成分的产品。老年人如果使用蚊香等,要注意放置在安全的地方,防止引发火灾等意外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