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核心诊断指标为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正常成人100~300×10/L低于100×10/L需考虑,不同年龄段有生理性波动且以相应年龄段正常参考值为依据),病史采集需问家族史、药物接触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感染史,临床表现轻度多无明显症状,中重度有皮肤瘀点瘀斑、黏膜出血等,辅助检查有骨髓穿刺看巨核细胞、自身抗体检测及排除其他疾病,特殊人群中儿童需与相关疾病鉴别且操作谨慎,妊娠期需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并注意检查对母婴影响及密切观察血小板与出血表现。
一、血小板计数指标
血小板减少症的核心诊断指标是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正常成人血小板计数为(100~300)×10/L,当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L时需考虑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不同年龄段可能存在生理性波动,如儿童生理性血小板计数范围与成人有差异,但诊断标准仍以相应年龄段正常参考值为依据。
二、病史采集要点
1.家族史:询问是否有家族中类似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史,若存在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家族史,需考虑先天性或遗传性血小板减少可能,如血小板无力症等遗传性疾病相关血小板减少。
2.药物接触史:了解患者近期是否使用过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如氯霉素等)、化疗药物等,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常与药物使用时间及剂量相关。
3.自身免疫性疾病史:是否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多为自身抗体攻击血小板导致破坏增多。
4.感染史:是否有近期感染病史,感染可能引起反应性血小板减少,一般感染控制后血小板计数可逐渐恢复,但需与感染相关性血小板持续减少鉴别。
三、临床表现观察
1.轻度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血小板计数异常。
2.中重度血小板减少: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常见于四肢末端;还可能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等黏膜出血表现;儿童患者若发生磕碰,易出现瘀斑,且需与其他儿童常见出血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等)鉴别,需观察出血表现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
四、辅助检查项目
1.骨髓穿刺检查:通过骨髓穿刺获取骨髓液,观察骨髓中巨核细胞的数量、形态及成熟度等。若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但成熟障碍,提示可能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若巨核细胞数量减少,则需考虑血小板生成障碍相关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导致的血小板减少。
2.自身抗体检测:检测抗血小板抗体等自身抗体,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常可检测到相关自身抗体,对疾病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3.其他相关检查:需排除其他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如进行病毒学检查以排除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进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检查(如骨髓活检、流式细胞术等)以排除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导致的血小板减少。
五、特殊人群诊断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血小板减少需特别注意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鉴别,儿童感染相关血小板减少较为常见,需结合感染病史及血小板计数动态变化观察,同时儿童骨髓穿刺操作需谨慎,充分考虑儿童耐受性及操作风险。
2.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出现血小板减少时,需区分是妊娠相关生理性血小板轻度减少还是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病理情况,需谨慎进行相关检查,避免因检查或诊断操作对母婴造成不良影响,密切观察血小板变化及患者出血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