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是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因素相关,具皮肤干燥、剧烈瘙痒、多部位反复发作湿疹样皮损等特征,遗传致部分患者有家族过敏史且特定基因变异增风险,免疫异常致Th1/Th2失衡引发皮肤炎症及屏障受损,环境因素含接触过敏原和皮肤屏障异常,婴儿期多出生后2-6个月发病于头面部有红斑丘疹渗出结痂等且瘙痒剧,儿童期分湿疹型(四肢屈侧皮肤干燥丘疹苔藓样变)和痒疹型(四肢伸侧坚实瘙痒性丘疹),成人期皮肤干燥明显有苔藓样变好发颈部肘窝腘窝等部位瘙痒剧易因搔抓加重,诊断依病史、典型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治疗原则有避免刺激、修复屏障、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婴儿期特重保湿用婴儿专用品护理轻柔,儿童期避搔抓防继发感染关注情绪指导护肤,成人期需规律作息避精神压力大保持良好心态配合治疗定期复诊。
一、定义
异位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与遗传、免疫异常及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相关,具有皮肤干燥、剧烈瘙痒、多部位反复发作湿疹样皮损等特征。
二、病因
1.遗传因素:约60%-80%的患者有家族过敏史,如家族中存在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遗传因素在发病中占重要地位,特定基因变异会增加患病风险。
2.免疫异常:表现为Th1/Th2细胞失衡,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占优势,导致皮肤炎症反应异常,引发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等病理改变。
3.环境因素: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某些食物等)可诱发或加重病情;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经皮水分丢失增加,使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下降,易引发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
1.婴儿期:多在出生后2-6个月发病,好发于头面部,表现为红斑、丘疹、渗出、结痂等,皮损可逐渐蔓延至颈部、躯干、四肢等部位,瘙痒剧烈,患儿常因瘙痒搔抓。
2.儿童期:可分为湿疹型和痒疹型,湿疹型好发于四肢屈侧(如肘窝、腘窝),表现为皮肤干燥、丘疹、苔藓样变;痒疹型多见于四肢伸侧,出现坚实、瘙痒性丘疹。
3.成人期:皮肤干燥明显,常出现苔藓样变,好发于颈部、肘窝、腘窝等部位,瘙痒剧烈,可因搔抓、摩擦等导致皮肤进一步损伤,影响生活质量。
四、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个人或家族过敏史)、典型临床表现(多部位反复发作的湿疹样皮损,伴剧烈瘙痒),结合皮肤点刺试验检测过敏原、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辅助检查综合判断。
五、治疗原则
1.避免刺激因素:尽量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选择温和的洗浴产品,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刺激。
2.修复皮肤屏障:使用具有保湿功效的护肤品,维持皮肤水分,增强皮肤屏障功能。
3.药物治疗:外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如弱效、中效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等);口服药物主要为抗组胺药,以缓解瘙痒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系统用免疫抑制剂等,但需谨慎使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儿期:皮肤娇嫩,需特别注重皮肤保湿,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浴产品,选择无刺激的婴儿专用护肤品,护理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防止加重皮肤损伤。
2.儿童期:应避免搔抓皮损,防止继发感染,家长需关注患儿情绪,避免因瘙痒焦虑影响病情,同时指导患儿正确护肤,选择温和、无刺激的保湿产品。
3.成人期:需注意规律作息,避免精神压力过大,因精神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保持良好心态,配合治疗,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