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性内斜视是因眼睛调节功能异常引发的内斜视,发病与屈光、神经支配因素相关,儿童多见,有特定临床表现,通过屈光检查、眼位检查诊断,可采用屈光矫正、手术治疗,儿童患者治疗中需关注视觉发育、用眼习惯等及手术前后相关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1.屈光因素相关
远视性屈光不正可能是导致调节性内斜视的重要原因。儿童如果存在较高度数的远视,为了看清物体,眼睛会过度使用调节,而过度调节往往会伴随过度的集合(内转)动作,长期如此就容易引发调节性内斜视。例如,有研究发现,在患有调节性内斜视的儿童中,很多存在中高度远视,当矫正远视后,调节性集合-调节(AC/A)比率恢复正常,内斜视症状得以改善。
2.神经支配因素
从神经支配角度看,眼睛的调节和集合运动是由神经协同控制的。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的神经调节-集合反射弧可能存在功能异常。正常情况下,调节和集合是协调一致的生理过程,当调节出现异常时,这种神经支配的协调性被打破,导致集合过强,进而引发内斜视。
临床表现
1.年龄特点
多见于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较为常见。一般在2-3岁左右开始出现症状,患儿可能表现为看近物时内斜视加重,看远物时内斜视有所减轻。
2.眼位表现
眼位偏斜主要为内斜视,眼球运动一般正常。在进行视力检查时,往往可以发现存在远视性屈光不正,而且远视度数通常较高。例如,部分患儿远视度数可在+3.00D以上。
诊断方法
1.屈光检查
首先要进行散瞳验光,因为儿童的睫状肌调节能力较强,散瞳可以放松睫状肌,准确测量眼睛的屈光度数。通过散瞳验光能够明确是否存在远视性屈光不正以及屈光不正的度数。
2.眼位检查
可以采用角膜映光法初步判断眼位偏斜情况,更准确的是进行三棱镜检查结合遮盖-去遮盖试验等。遮盖-去遮盖试验对于判断调节性内斜视有重要意义,如果是调节性内斜视,去遮盖后双眼会出现恢复正位的运动,因为其斜视是由调节因素引起的,去除遮盖后,通过调节的调整可以使眼位恢复。
治疗方法
1.屈光矫正
对于存在远视性屈光不正的调节性内斜视患儿,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屈光矫正。即佩戴合适度数的远视眼镜,通过矫正远视,使眼睛的调节恢复正常,从而减弱过度的集合,内斜视症状往往可以得到改善。一般需要长期佩戴眼镜,并且要定期复查,根据屈光状态的变化调整眼镜度数。
2.手术治疗
在部分情况下,如果屈光矫正后内斜视仍不能完全矫正,或者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一般是在屈光矫正的基础上进行评估,手术的目的是调整眼外肌的力量,使眼位恢复正位。不过手术治疗相对屈光矫正来说是较为后续的措施,通常会先尝试屈光矫正等非手术方法。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调节性内斜视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其视觉发育情况。佩戴眼镜后要定期进行视力、眼位等检查,以确保眼睛的发育不受影响。同时,要注意让儿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防止调节性内斜视复发或者加重。例如,要控制儿童看电子产品的时间,一般建议学龄前儿童每次看电子产品不超过15-20分钟,每天累计不超过1小时等。
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儿童患者,要在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完善各项检查,让患儿及家长了解手术的目的、风险等。术后要注意眼部的护理,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换药、点眼药等,避免眼部感染,同时要注意休息,防止眼疲劳,促进术后恢复。



